藏在辫子里的密信
□ 王立明 孙善英
抗日战争时期,东阿县渐庄村出了一位英勇、果敢、顽强,冒着生命危险,为我党秘密传送重要情报的女交通员——渐凤英。
渐庄地处鲁西平原的东部边沿,东阿县的东北部,东南靠近黄河,东北与齐河县临近。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东阿工委所在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是敌我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也是游击区。渐庄往南距牛角店、往西距高集各七八公里。渐庄是中共在这个地区的一小块根据地,运东地委、一专署、军分区也曾在这一带。渐凤英的家就在渐庄村的村头上。为了保证这条要道的畅通,经我地下工作人员、部队领导的全面考察了解和培养教育,渐凤英家被选中为我方交通站、供应站和接待站。渐凤英家7口人,有4名共产党员,父亲和哥哥先后担任过交通站站长。渐凤英就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活、磨炼、成长。她18岁当上地下交通员,1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一直战斗在地下交通线上。
1941年3月的一天深夜,组织上将一封秘密信件送到渐凤英家,要求务必在第二天把这封信送到齐河县邱集村部队交通站。渐庄到邱集约15公里,中间地带经常有日寇和汉奸队活动,这项任务十分艰巨。渐凤英接到任务后,做了周密而细致的安排,准备第二天出发。
第二天,太阳渐渐升起,阳光驱散了薄雾,大地展现出一幅优美的图景,好一个晴朗的早晨。渐凤英匆匆吃过早饭,换上红格粗布夹袄、天蓝色裤子,脚上是白底儿方口鞋,黑里透红的脸上有双美丽的大眼睛,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俊俏模样。渐凤英打扮就绪,带着侄女小雨,装成走亲戚的样子出了渐庄。
春来雪融,麦苗正伸腰拔节,一片片麦田就像一块块绿色的地毯铺在大地上,风儿吹来,麦苗前仰后合,如同绿波荡漾。整个大自然就像五色宝石砌成的一样,色彩艳丽、晶莹透亮,麦苗的清香迎面扑来,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渐凤英和侄女小雨,望着满眼春色,脚步轻快。突然,大路正前方拐弯处冒出来一队人马,他们身穿黄军装,打着一面“膏药旗”,凶神恶煞地走来。渐凤英和侄女小雨躲闪不及,只好避到路旁。敌人一看路边站着个大姑娘,便一窝蜂围了上来,嬉皮笑脸地说了一大堆荤话。有一个歪鼻子的“黑狗子”说:“妹子,过来玩玩吧。”其他人也动手动脚,引得其他“黑狗子”忍不住大笑。小雨被这些敌人吓到,紧紧偎在渐凤英怀里。凤英保持镇定,一边恶狠狠地怒视敌人,一边在心里盘算该怎么摆脱这伙敌人的纠缠。正在喧闹之时,只见这群“黑狗子”中间闪开了一条道,一个日军军官和—个伪军头目模样的人走上来。
那个伪军头目看了渐凤英一眼,转身对日军军官说:“太君,这是女八路!”日军军官的脑袋像只倒挂的青葫芦,瘪鼻子底下,留着—小撮胡子,像一只大黑苍蝇叮在那里。只见他手握东洋刀,瞪着一双绿豆小眼,恶狠狠地打量凤英姑侄。突然,他凶神恶煞地大叫一声:“你是干什么的!”小雨受到惊吓,直往渐凤英怀里钻。渐凤英镇定自若,顺口答道:“我们是去走亲戚的,到侄女她姥娘家去,她舅舅是张庄的张立顺,不信你们查去……”渐凤英的话还没说完,周围的“黑狗子”们便插话说:“胡说!是八路军的探子,扒光她的衣裳搜!”说着就要动手,小雨当时才10岁,被他们吓得哇哇大哭,渐凤英把小雨紧紧搂在怀里,不停地安慰:“小雨儿,别害怕,反正咱不是八路军,是走亲戚的。”日军军官眯起小绿豆眼,用手摸着那撮小胡子,向伪军摆了摆手,伪军停止了叫嚷。日军军官从兜里掏出一把雪白的日本糖,递到小雨的面前,觍着一张恶心的笑脸,假惺惺地说:“我非常喜欢小孩,你得说你们是干什么的,是不是给八路送信的。”小雨看都没看糖一眼,摇摇头说:“我们是走亲戚的,到俺姥娘家去。”不管敌人怎么问,小雨就是不松口。
这下,日军军官彻底火了,撕下了伪善的面具,露出了凶恶的面孔,疯狗般地狂叫:“不说,杀了你!”说着,他向伪军们一挥手。一个黑胖子从伪军中走出来,这人头上扣着一顶礼帽,一张油乎乎的胖脸,像钻了炕洞,又黑又脏,一个大红秤砣鼻子,从鼻孔中露出了一根根钢针似的黑毛,三角眼里包藏着凶残的目光。这家伙一把将小雨提起,向右边恶狠狠地扔出去,小雨被重重地摔到地上。渐凤英不顾一切地扑上去,伪军们冲上前,将渐凤英按倒在地,枪托像雨点般砸向渐凤英的身体。渐凤英被打晕,耳边只听到敌人的狂叫:“看你说不说,不说,就打死你……”慢慢地,敌人的叫声她也听不到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渐凤英苏醒过来,浑身上下疼痛难忍,模糊中看见小雨正趴在她身上哭,再看看周围,敌人早已不知去向,她们带的馍馍和小包袱全被抢光。渐凤英努力挣扎着坐了起来,把小雨抱进怀里,发现小雨的左肩严重受伤,鲜血不停地流。她赶紧从身上扯下一块布条,小心地帮小雨包扎好伤口,又摸了摸小雨的辫子,夹在里面的密信还在。渐凤英扶起小雨,艰难地向目的地继续走去,将近中午,才走到张庄。这时,小雨已经满身是血、脸色蜡黄,不能再走了,渐凤英只好把小雨安顿在张庄,将小雨辫子里的密信取出并藏好,片刻不敢停留,忍着伤痛继续赶路,当天下午,终于把信送到了邱集交通站。
小雨由于伤势过重,没过几天就停止了呼吸,为抗战献出了她幼小的生命。
文章摘自《聊城百篇红色故事》
本版资料由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院(聊城市地方史志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