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承断档”到“新秀辈出”
聊城杂技走出振兴新路径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本报通讯员 王伟
在8月上旬举行的第三届山东青少年魔术大赛上,聊城市杂技团斩获金、银、铜奖各一枚,8岁与11岁的“铃铛姐妹”组合摘得本次比赛唯一一枚少儿组金牌。亮眼成绩的背后,是破解传承困局的振兴之路。聊城市杂技团曾面临学员流失、人才断层,后借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东风,通过招新引才等举措,让聊城杂技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重焕生机,实现从“断档危机”到“新秀辈出”的跨越。8月21日,记者走进聊城市杂技团进行了探访。
聊城杂技闪耀山东青少年魔术大赛
魔术点亮青春,创新创造未来。8月9日至10日,在阳谷县举行的第三届山东青少年魔术大赛吸引了全省各地众多优秀杂技魔术团队和个人参赛,21个决赛作品涵盖舞台魔术、近景魔术等多个类型,展现了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涌现出许多传统技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优秀作品,最终评出金奖节目2个,银奖节目7个,铜奖节目12个。其中,聊城市杂技团参赛的3个节目分别摘得金奖、银奖、铜奖,团体获得优秀节目选送单位奖、优秀编导奖。这是聊城市杂技团自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以来,连续第四年摘得杂技专业类省级桂冠。
聊城市杂技团学员翟一诺、吕诗雅组成的“铃铛姐妹”组合获得本次比赛中唯一一枚少儿组金牌,她们表演的近景魔术《铃铛姐妹的存钱罐》受到评委和观众的一致好评。担任评委的中国杂协理事、魔术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著名魔术师傅琰东在比赛现场直言,该节目亮点迭出、惊喜不断,无论是配合程度还是细节处理上都非常精准到位,鼓励两名小学员组合保持下去,进一步打磨提升后争取去北京参加专业性魔术比赛。
据了解,演员表演中采用了现场投影,接受多倍放大、无死角的观众视角审视,两名小演员在舞台上镇定自若,硬币的消失、转移、出现、分离等手法充分体现了小魔术师娴熟而又高超的技巧,特别是最后小姐妹俩每人出一只小手变出满台钱币的手法,更是难上加难。
获得银奖的少年组杨新阳表演的《少年与魔幻球》是特别考验基本功的一个节目,表演者的小手要灵活地掌控球的瞬息消失、出现、转移、跳动,赋予了球特殊的生命与灵性。青年组《幻面变装·四重奏》由4位魔术师将变脸、变伞、变装同台展现,在本次大赛中获得铜奖。聊城市杂技团3个参赛节目不仅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还紧跟时代步伐,通过扎实的基本功、科技手段,以多媒介营建出聊城魔术艺术新领域。
聊城杂技走出振兴新路径
此次比赛中,聊城市杂技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在灯光特效、道具布置、演出效果上为前来参赛的20余个节目提供了有力支持。这也是继2022年聊城市杂技团承办第16届山东杂技魔术大赛以来,第二次参与举办全省范围的赛事,不仅磨砺了一支过硬的舞台技术人才队伍,也为聊城这个杂技故地的品牌弘扬提供了平台,为我市对外文化交流工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近年来,聊城市杂技团不仅屡屡在国家、省级专业类比赛中捧杯夺奖,而且在官方活动中屡次“打卡”西班牙、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不断开辟杂技事业发展新路径,使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出时代活力。
如何让聊城杂技这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不断档?聊城市杂技团走出了自己的路。
自聊城市推行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该团先后招收杂技专业学员60余名,引进杂技演员等专业技术人才20余名。自2022年新的人才引进机制实施以来,聊城市杂技团新创排、复排杂技魔术节目近20个,新创儿童杂技剧2部、红色杂技剧1部,原创儿童杂技剧每年全国巡演40余场,并重新进军国际演艺市场,《俑·顶碗》《欢乐厨房·炊事员》等节目先后出访新加坡、塞尔维亚、韩国等国家,受到国际友人的欢迎。
此外,聊城市杂技团还科学规划使用非遗专项资金,稳步探索传承人群招募及培养机制。据介绍,该团2021年之前平均每年招收学员5名,流失学员7名,在团培训的年轻传承人群呈明显递减趋势。2022年以来,该团坚持增强人才培养的内生动力,通过国有文艺院团与高等院校合作机制,采取引进名人教学、复排提升专题节目授课、组织观摩名团名剧、合作办学等方式,为提升杂技专业人才综合素养打下了根基。
近年来,聊城市杂技团积极申请国家级非遗资金的支持,保障每年都有名人授课、专题培训,提高演员和学员的表演水平。本次大赛中出彩的《少年与魔幻球》《幻面变装·四重奏》《铃铛姐妹的存钱罐》等节目就是2025年国家级非遗资金的支持成果。目前,聊城市杂技团在训学员近50名,每年引入省级以上知名杂技专家、导演、教练员授课200余课时,现有专业类教师近10名,为杂技专业教学提供了坚实保障。
从“传承断档”到“新秀辈出”,如今,聊城杂技年轻力量崭露头角,传统技艺与时代创新交融,既守住了根脉,更打开了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