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生命科学实验为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应用项目创新世界纪录

天宫顺利开展多项空间实验

天舟九号货运飞船今年7月15日携带23项科学实验物资上行中国空间站,开展在轨实验。1个多月来,各项实验进展顺利,其中,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经完成在轨实验任务,为开展后续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新思路

太空微重力助力脑疾病新药研究

把“实验室”搬上太空,看中的就是太空的微重力环境。最新在轨实验发现:空间环境下,脑细胞移动速度更快,肌肉修复进程却变慢,而脂代谢疾病药物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这些新发现,可能为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新型药物研发等打开全新视角。

据了解,通过开展这三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科研人员分别要探索空间微重力环境对人脑类器官结构功能的影响、骨骼肌前体细胞的迁移行为,以及核酸脂质纳米药物在细胞内的转运规律和机制,进一步深化对生物体生理病理的认知,为保障人类健康提供基础支持。

除了器官芯片的新发现以外,在中国空间站开展的空间微重力环境对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目的是在太空微重力环境下,寻找克服肌肉萎缩的新途径。通过在轨实验,科研人员发现,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速度明显变慢,不利于骨骼肌修复。

微重力环境下核酸脂质纳米载体生物学功能的研究项目中,细胞对核酸药物的摄取效率明显提高,疾病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呈快速下降趋势,核酸药物具有良好的空间潜在应用优势。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生命领域主管设计师金雪娜介绍,在空间环境下,脂代谢疾病药物的治疗效果会明显提高。所以空间微重力环境这个实验条件,有可能会作为未来药物干预或者药物开发的新思路。

■下一步

“样品”已入冷藏柜将返回地球

目前,三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已经完成在轨实验任务,预计今年下半年样品将随载人飞船返回地面,开展后续研究。

这批生命科学实验物资随天舟九号入轨后,航天员将细胞实验单元安装至生物技术实验柜的细胞组织实验模块,在地面远程控制下完成了自动培养、显微成像等系列操作,并由航天员实施了在轨取样等工作,实验达到预期目标。

金雪娜说:“这三项实验项目包括器官芯片、骨骼肌前体细胞等五类样品,三项生命科学实验项目已经顺利完成,现在的样品位于低温存储柜,后续将随载人飞船返回地球,开展下一步的研究。”

据介绍,我国科研人员已经通过中国空间站开展了植物、细胞、果蝇等相关的一批生物研究,这些研究为后续生物领域的基础研究以及未来疾病的治疗、药物的研发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创纪录

3100℃高温熔炼“最耐热金属”

今年以来,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项科学与应用项目,取得一系列新进展,近期在航天员协助下成功完成了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的实验,刷新了国际上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的纪录。

这项空间材料科学实验由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科研团队负责。在地面实验室,记者看到了科研团队自行研制的静电悬浮设备。这种设备可以利用静电场提供的电场力来克服重力,从而让实验材料在中国空间站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中呈现稳定悬浮状态。科研团队通过在地面环境下进行充分的预先实验,进而设计确定了空间站环境下的研究方案。

金属钨是目前已知的熔点最高的金属,熔点高达3412℃,比铁高1800多摄氏度。由于它具有超高的熔点,钨及其合金能够在核聚变反应堆等极端环境下使用。长期以来,钨合金在超高温度下的物理化学性质一直是科学界的难题。如今,得益于中国空间站的无容器材料实验柜,钨合金成功被加热到超过3100℃,这就刷新了国际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最高加热温度的纪录。

“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新型的钨合金设计以及性能提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将为超高温材料在核工业、航空航天领域进行应用发挥重要作用。”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胡亮说。据《北京晚报》

2025-08-26 生命科学实验为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应用项目创新世界纪录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5206.html 1 天宫顺利开展多项空间实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