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茌梨源自茌平
本报记者 朱玉东
莱阳茌梨是山东名优特产,早已闻名遐迩,但也许很少有人知道,莱阳茌梨与茌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近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市文史专家刘本科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史料,多方求证,最终得出结论,莱阳茌梨是由茌平移种过去的,茌平是莱阳茌梨的发源地。
莱阳梨和莱阳茌梨的区别
莱阳梨和莱阳茌梨是有区别的。莱阳梨是莱阳出产的所有梨的统称,莱阳还出产香水梨、白梨等多个品种,在广义上都称之为莱阳梨。茌梨是莱阳梨的一个品种,其在诸多品种中品质最优、声誉最高,因为产在莱阳,故称为莱阳茌梨。而莱阳以外的人,为了朗朗上口,将莱阳茌梨简称为莱阳梨。
茌梨品种优良,推广种植面积很大,莱阳之外的县市也有种植。现在官方的解释是,只有在莱阳辖区内出产的茌梨(莱阳茌梨)才称为莱阳梨,其他地方生产的茌梨,即使与莱阳梨属同一品种,只能称为茌梨。所以,莱阳茌梨是莱阳梨中的最优品种,正宗的莱阳梨即是莱阳茌梨,二者基本可以画等号。
莱阳茌梨溯源有据可查
“‘茌’除了用于‘茌平’地名及姓氏外,没有其他用法,所以从‘莱阳茌梨’的名字上可以看出,它肯定与茌平有关系。”刘本科告诉记者。
刘本科是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聊城市地方史研究会理事,目前任职于茌平区茌平博览馆(党员教育基地)工作专班,负责文史研究和文案编撰工作,其专业领域涵盖地方志编修、家族谱牒整理及文学创作。刘本科长期致力于茌平地区历史文化挖掘与传播,近几年点校出版《康熙〈茌平县志〉点校注译》,主编《茌平村名与姓氏志》《茌平上下五千年》等,是我市造诣颇深的文史专家。
作为土生土长的茌平人,刘本科对于与茌平相关的文史信息十分关注。几年前,他就曾注意到莱阳茌梨与茌平的关系,并在工作之余开始查阅资料。刘本科表示,关于莱阳茌梨的来源,通过研究相关史料,可以确定莱阳茌梨就是由茌平移种到莱阳的。1931年《山东农林报告》载:“莱阳县以梨为该县特产。其接木方法概用土法,砧木为杜梨,接穗为茌梨枝条,此种接穗原产自茌平县,故有茌梨之称。是最古老的优良品种之一。”这是较早记载莱阳茌梨来源于茌平的史料。
其次,1935年《莱阳县志》卷二《实业·物产·特产》记载:“果属:梨产蚬河、陶漳河沿岸,以茌梨为佳,秋白次之,香水又次之,铁梨为下,近亦为出口货大宗,其木可供雕刻。” “茌梨:莱梨名驰南北,为果中上品者指此。相传邑人于茌平得来。谷雨始花,仲秋实熟,皮粗糙而无渣滓,清香甜脆,远非河北雅梨、江苏砀山梨所及。每熟时,商贩麇聚,分运青岛、烟台、济南,远及平津辽沈沪粤等处,咸呼为莱梨。惟产地限于县河、漳水两岸沙土,产量年约二十万斤,值银币二万余圆。而皮薄浆多,不耐久藏。”
刘本科说,以上史料证明,莱阳茌梨是由茌平的梨与杜梨嫁接培育而成,并且说明了茌梨的特点“无渣滓,清香甜脆”,口感、品质远超其他品种,是果品中的上品,畅销全国。这些资料均是官方记录,权威性不容置疑,是莱阳茌梨来源于茌平的可靠依据。
何人何时把茌梨移种到莱阳
茌平与莱阳相距400多公里,茌梨是如何由茌平引种到莱阳的?刘本科告诉记者,对于茌梨从茌平到莱阳的过程,在莱阳和茌平有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在莱阳照旺庄镇前发坊村,有一个代代相传的说法:清乾隆年间,该村一位名叫刘禨的人在省布政司任布政参议,是他自茌平将茌梨移种到莱阳的。而在茌平,民间相传是清康熙初年,莱阳举人张凤采在茌平任教谕时移种去的。
关于茌梨的历史,刘本科在查阅史料时发现,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东昌府志》载:“其境内土宜五谷六畜,大较千亩之家,千树梨枣,牛数具,骡马百蹄,园畦蔬果称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茌平县志》载:“果:枣、桃、李、杏、苹、梨、榴、葡萄、沙果、文官果。”证明茌平早已有“梨”。另外,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东昌府志》载:“旧志谷木、果蔬、药货、花草、毛羽、麟介及诸货之类胪列不少,要皆他郡所同,其多而且善者如聊城之毡罽、恩之麦面、博平之枣、茌平堂邑之梨……”说明当时“茌梨”已为茌平的知名特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茌平县志》还明确记载:“梨:叶如卵形,亦为乔木类之植物。邑中所产,端尖而皮有细点,皮色青。”两地旧志所载内容相互佐证,历史上茌平不但产有茌平梨,而且品种特征完全同于今日莱阳茌梨。
此外,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莱阳县志》卷三载:“梨:有香水、平桑、铁皮诸种。”这里并无“茌梨”,恰恰说明“茌梨”至少在清康熙十七年时还不是莱阳的知名品种,如果真是清康熙初年张凤采移植过去的,说明当时种植面积较小,影响也不大。而如果说是清乾隆年间刘禨移植过去的,经过近200年的繁育,至1935年修志时已成为知名品种也符合实际。
至于为什么茌梨在茌平史书中只是被称为“梨”,没有加“茌”字前缀,是因为茌梨是后来外地人对茌平梨的称呼。所以,1997年《茌平县志》中就有了这样的描述:“茌梨,传统产品,因源于茌平,故名。冯屯镇范庄位于徒骇河东、四新河西,沙质土壤,水质甘甜,宜于梨树生长。清初,村东北有一梨园,梨子青绿色,长圆形,皮凹凸,布有黑点,两端细。以个大核小、肉白细嫩、甘甜如饴、风味独特而闻名,它与烟台苹果、肥城肥桃并称北方‘三杰’。”
刘本科认为,虽然关于谁将茌梨移植到莱阳的说法不一,但莱阳、茌平在各自县志中都记载了茌梨是莱阳人自茌平移植到莱阳的。
莱阳市人民政府网站的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莱阳市梨种植面积7.97万亩,其中,莱阳茌梨种植面积1.2万亩,秋月梨种植面积5.45万亩,黄金梨等其他梨种植面积1.32万亩。虽然秋月梨的种植面积是莱阳茌梨的4倍多,但莱阳茌梨以其独特的品质,已经成为莱阳梨的代言者,在当地诸多梨品种中,属于最正宗的莱阳梨。
刘本科表示,莱阳茌梨作为山东名优特产,无论是谁何时将茌梨移种到莱阳,莱阳茌梨源于茌平的史实不容怀疑。茌梨在莱阳开花结果,声名远播,这也是原产地茌平的骄傲。同时,他希望,茌平作为茌梨的原产地,应让茌梨回归故乡,落地生根,大面积推广种植,促进乡村振兴,带动百姓致富,也让茌梨之名更加名副其实。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