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打造流动助残平台
K603路公交车变身“爱心摆渡车”
文/图 本报记者 任焕珍
本报通讯员 李传振
8月22日,清晨的阳光洒进K603路公交车厢,一幅幅色彩明艳的助残海报随之亮了起来。“手拉手传递温暖”“扫码支持残疾人就业”……车厢壁上温馨的标语吸引着每一位乘客的视线。这路穿行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公交车,如今成为高新区“交通+助残”模式中一道流动的风景。
跟着这路公交车出发,一趟关于融合与希望的旅程正在展开。高新区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完善无障碍设施,将基础民生服务升级为有温度的助残服务,持续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推动乡村走向共富共美。
乘客只需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即可实时获取助残就业、托养服务等相关信息。聊城交运公交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孙亚丽介绍,公司联合小海豚残疾人服务中心,利用车厢空间开展助残宣传,未来还将通过站点语音播报,将K603路打造成流动的公益助残平台。
K603路公交车全程设64个站点,终点站位于兴隆村,是顾官屯镇通往聊城市区的唯一镇域公交线路。随着兴隆村周边生态资源的开发,村里经营业态日益丰富。为解决特殊就业群体出行难题,高新区积极与公交公司协调,经实地调研,结合线路实际情况和群众出行需求,将K603路终点站由湿地公园渠首延伸至“美丽工坊”助残基地门口。这一调整不仅打通了工坊学员和市民的通勤“最后一公里”,也为村民出行带来便利。
“公交线路直达带来的便利超乎想象。”“美丽工坊”项目负责人许婷表示,“K603就像是为我们开通的‘爱心摆渡车’,学员、家属以及前来参观和志愿服务的社会人士不再为交通发愁。线路开通后,工坊的社会参观量提升了30%,公交实实在在地拓宽了我们的‘朋友圈’。”
在“美丽工坊”内,玫瑰、康乃馨、绣球等各色毛线钩织的文创作品栩栩如生,这些都出自工坊的残疾人学员。工作人员罗秀玲分享道:“以前因为要照顾患有自闭症的女儿,什么工作都做不了。现在孩子在小海豚学校学习简单手工,我在这里工作,每月能挣3000多元。自己能挣钱养家,生活改善很大,我心里踏实多了。”
为帮助学员获得一技之长,“美丽工坊”根据残疾人特点,组建了由特教老师、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构成的导师团,将复杂工艺拆解为标准生产流程,量身定制“阶梯式”就业体系:轻度残障者负责创意编织,重症学员参与面团塑形,家属转型民宿管家,有效带动残疾家庭增收,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双提升。目前,工坊已带动12人就业,人均月收入超3000元。
高新区管委会社会事业部工作人员范鲁芳说:“我们以‘公交+工坊’为载体,通过‘阶梯式赋能’与‘多级联动’机制,打通从出行便利到技能提升、从居家照料到社会融入、从个体帮扶到家庭增收的助残全链条,有效解决残疾人出行难、就业难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公交线’与‘工坊链’深度融合,把K603路打造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流动助残示范线路,推动高新区助残生态从‘物理对接’迈向‘价值共创’。”
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完善残疾人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积极构建“政府搭台、社会参与”的助残机制,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创新“非遗工坊+农旅体验”模式,打造“工坊体验游”线路,为工坊持续引入客流,拉动消费。如今在兴隆村,一个融非遗传承与乡村文旅为一体的“共富车间”正绽放出绚丽的共富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