茌平区洪官屯镇卫生院院长袁恒勇:
让千年医脉在基层焕发新生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从市城区柳园路驱车北行,过北外环后沿聊夏路行驶不到10公里,路旁有一座与众不同的建筑——成无己纪念馆。该馆位于茌平区洪官屯镇卫生院院内,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纪念馆全面生动地展示了成无己的生平事迹、成长历程、医学成就以及现代传承等,这位宋金时期的医学家至今仍影响着当地的医疗卫生事业。8月22日,洪官屯镇卫生院院长袁恒勇做客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中医药在聊城·院长访谈”栏目,带领读者一起探寻千年医脉如何在基层焕发新生。
成无己最核心的贡献是注解《伤寒论》
据介绍,成无己是宋金时期聊城籍著名医学家,他家世代行医,著有《注解伤寒论》十卷、《伤寒明理论》三卷、《伤寒明理药方论》一卷。
“成无己最核心的贡献是注解了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这是中医史上第一次系统注解《伤寒论》,为伤寒学派发展奠定了基础。”袁恒勇说。我国中医训诂学家、中医文献学专家钱超尘教授这样评价:“亚圣无己,客死临湟,心怀故国,注解归乡。爱国情怀,千古共仰,医圣亚圣,日月同光。”这是对成无己一生伟大成就的准确定位。
作为成无己的故里,茌平区洪官屯镇为何要花大力气发掘传承成无己文化?“当地群众对中医有深厚感情,而成无己是最鲜活的文化根脉。2016年,在茌平区党委政府支持下,我们建成了成无己纪念馆。这不是简单的陈列馆,而是想让千年医理走出古籍,成为能触摸、能体验的活态文化,既传承学术,也让群众感受中医的魅力。”袁恒勇介绍。
成无己纪念馆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设有“大医印象”“医药源起”“医理之成”“注解伤寒”“医脉传承”等多个展区,还有中药炮制体验区、非遗展示区,600多件展品、80多册古医书,加上动漫、话剧等形式,能全面展现成无己的成就。“更重要的是,它的多功能性——对大众做科普,对中小学生搞启蒙,对大学生开展研学,对医者办培训,每年接待参观者超5万人次,成了真正的中医药文化传播枢纽。”
成无己文化深刻影响医院的临床服务
除了展览,成无己纪念馆在学术传承上也在进行着实践,让成无己的经方理论真正融入临床实践——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成无己学术交流会,至今已11届;还举办了3届鲁蒙跨区域交流会,邀请专家来分享研究成果;累计培训医务人员近3000人次;汇编了11册论文集,收录300多篇论文;在全国开设了20多家传承工作室。
除此之外,成无己文化如何影响医院的临床服务?
洪官屯镇卫生院现有中医师9人,其中山东省基层名中医2人,服务于辖区及周边5万余人口。袁恒勇介绍,该院传承了两项中医药非遗:山东省非遗袁氏接骨膏,用纯天然草药熬制,透皮效果好,续筋接骨见效快;聊城市非遗袁氏正骨技术,讲究“轻、巧、灵、变”手法复位,配合接骨膏,患者痛苦小、愈合快。
这正是成无己“精医”精神的当代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面,为了让年轻医师接续这份文化传承,洪官屯镇卫生院组建了齐鲁医派成无己经方流派、袁氏正骨流派两个传承工作室,还有山东省名中医谷万里传承工作室,让名家带徒,按照“古籍研读+跟师实践”模式培养人才,确保技术不走样、理论有发展。
让成无己文化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现实力量
作为一家基层卫生机构,洪官屯镇卫生院中医技术力量雄厚——中药房配备360余种中药饮片,智能中药房配备220余种中药颗粒、130余种中成药,设有煎药室,中医康复科可提供针灸、推拿、拔罐、针刀、刮痧、蜡疗、牵引、熏蒸、耳针、电针、腧穴药物敷贴、腧穴药物注射等9类33项中医适宜技术。
为了让成无己文化更好地惠及普通群众,该院把文化传承和服务创新结合,家庭医生签约团队都配备了中医医师,针对不同居民制定个性化方案,指导村卫生室开展适宜技术,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针灸、拔罐等服务。“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医药‘简、便、廉、优’的优势落到实处,打通中医药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袁恒勇告诉记者。
在文化传承上,洪官屯镇卫生院和成无己纪念馆有什么规划呢?
“今年2月,纪念馆获评‘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这是新起点。”袁恒勇说,“我们会继续以‘至人无己、厚德精医’为宗旨,深化经方研究,举办文化节、进校园等活动,让成无己文化不仅是历史符号,更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现实力量。医院也将时刻弘扬成无己‘至人无己’的精神,以成无己纪念馆为载体,以发展成无己中医药文化为抓手,宣传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开展成无己经方流派学术培训,提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基层群众的能力。”
从古籍注解到临床实践,从纪念馆到村卫生室,成无己文化在茌平区洪官屯镇卫生院实现了真正的“活态传承”。这份跨越千年的医脉,正为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