粪坑中的“保险箱”
□ 武敬达 孙善英
1940年,结婚不久的张延积和张荣夫妇被党组织派往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回族古镇张鲁集一带开展地下工作,被安置在抗日堡垒户——张鲁北街李福臣家里。在居住的一间小小的土屋里,他们召开秘密会议,布置党的工作,发展新的同志,印传单、写标语,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
1942年6月24日凌晨,张延积夫妇在莘县张鲁镇南无村开了一夜的村干部秘密会后,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往驻地张鲁时,得知日军在进攻张鲁,镇长李仲允正在带领民兵阻击敌人,掩护群众撤离,他们夫妻俩立即加入了阻击的队伍,与李仲允一起指挥战斗。
当黑压压的日伪军冲上来的时候,张延积夫妇心中所惧的并非自身的生死。他们从入党参加革命的那天起,就做好了为革命献身的思想准备,而且多年来他们已经多次经历过身处绝路、死而复生的险境。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他们那间小土屋——在那间不起眼的小土屋里存放着上级的秘密文件、工作计划和安排部署的相关文件,还有附近几个村的村干部和党员骨干名单。这些资料一旦被敌人搜去,党的地下组织就会被破坏,不仅所有努力前功尽弃,更会致使多位同志牺牲,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一重大责任迫使他们必须立刻返回住处,将这类关乎生命和工作成败的重要资料迅速收藏或销毁,对这些资料的保护,就是对党员干部生命的保护。他们夫妇二人虽然身在村外,但他们的心早已飞回了那间小屋。
可是,当前的形势又不容他们离开,敌众我寡,只能阻击一时而无力阻挡敌人进村破坏,况且眼前阻击的游击小组人员少、武器差、缺乏专业训练,战斗力弱。张延积夫妇都是来自正规部队、经过正规训练、富有作战经验,他们是阻击队伍中的骨干和主心骨。他们沉着、镇定的指挥是这场阻击战强有力的保障,只有阻击了敌人,才能延缓敌人进攻时间,让全村的群众撤退到马颊河以西地带。在这关系群众生命的关键时刻,他们俩必须坚守阵地,一刻也不能离开。
由于他们的成功阻击,村里的群众和粮食实现安全转移。敌人“扫荡”结束后,出城抢粮的敌人一无所获。可是,在这次阻击中,他们也付出了代价,镇长李仲允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张延积的无价之宝——那些放在居住土屋里的重要资料也不翼而飞,片纸没留。
令他们欣慰的是群众得救,粮食和财产保住了,而让他们痛心不已、万分内疚和遗憾的是那些重要资料的丢失,这会直接导致附近村里的党员干部身份暴露。想到这,张延积觉得自己罪责深重。正当张延积夫妇一筹莫展地看着屋内的一切,捶胸顿足、懊丧无奈、后悔莫及的时候,房东李福臣走了进来,看到眼前的情形,猜透了老张的心思,宽慰他说:“张同志,看你满头冒汗,是否病了?”张延积有些无奈地答道:“没有啊!”“你准是病了,而且得的是心病。”老李肯定地说。“别添乱了,我心烦得不得了。”张延积不耐烦地摆摆手说。“我有一副药,保你药到病除。”李福臣继续说道。“什么药?”张延积夫妇奇怪了。李福臣没回答,只是走到粪坑处,用农具挖出了一个瓷坛,掀去盖着的瓦盆,从坛中掏出了一件件“宝贝”。张延积一见,眼睛亮了,立刻上前查阅了一番,上级秘密文件、党员干部名单、工作资料俱在,一样不少。张延积像做梦一样惊喜地赞叹:“你的这副药,贵似千金,天下难寻,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我的心病全好了!”
原来,李福臣夫妻俩见张延积夫妇外出开会未归,便急中生智,在敌人“扫荡”前就把资料统统放在坛子里,口上倒扣上一个瓦盆,挖坑埋在粪坑里,上面再洒上大粪,又脏又臭,这样敌人就不会接近、更谈不上找到这些资料了。
李福臣虽然不是党员,也没有参加党的地下秘密活动,但是他是可靠的堡垒户,懂得张延积夫妇办的都是正经事,从不打听、过问,更不会泄密。这次大“扫荡”正赶上张延积夫妇外出开会未归,他虽然不知道放在屋内的是什么,但他意识到这些资料都很重要,决不能落入敌人之手。于是,他们夫妻俩对如何保护好那些资料进行了一番合计,如果带着外逃,一是担心丢失,二是担心遇到敌人搜索。但是,放在家中,家徒四壁的,容易被敌人搜索到。最后,夫妻俩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借助粪坑和瓷坛,不但保存了党的重要资料,同时也掩护了党在农村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