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病房里的“提灯人”
——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护士夏亚鑫的叙事护理故事
□ 刘庆功
“每天输四次液、吃一堆药,恢复咋就这么慢?是不是你们技术有问题?”8月23日,在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骨科病房内,左腿骨折的丁女士望着床边的输液架,对着前来巡视的护士唉声叹气,语气里满是焦虑与不耐烦,连带着对治疗也开始消极抵触。这一幕,被骨科护士夏亚鑫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
丁女士因车祸导致左腿骨折,术后需长期卧床休养。几次巡视病房时,夏亚鑫都发现丁女士独自唉声叹气,不仅不配合护理治疗,整个人还透着一股难以缓解的焦虑。“患者的情绪问题往往比身体疼痛更影响康复,或许叙事护理能帮到她。” 抱着这样的想法,夏亚鑫决定主动走近丁女士。
她缓缓走到丁女士床旁,轻轻蹲下身子,柔声问道:“阿姨,您是有什么心事吗?可以给我说一说吗?” 听到这话,丁女士的情绪一下激动起来,说话语速飞快,吐字也变得不清晰。夏亚鑫没有急着追问,而是转身端来一杯温水,递到丁女士手中:“阿姨,您先喝口水,不着急,咱慢慢说。”
一杯温水的暖意,渐渐抚平了丁女士的焦躁。她抿了几口后,终于敞开心扉:“护士啊,我不是故意找茬儿,就是心里急。每天躺在床上不能动,家里老伴身体也不好,还等着我回去照顾。我总担心自己恢复不好,以后再也没法像以前一样活动,这日子可咋过啊!”
看着丁女士越说越着急,夏亚鑫轻声安慰:“阿姨,您得先顾好自己的身体,才能更好地照顾叔叔呀。您现在不按时吃药、不配合治疗,反而会拉长康复时间。老话常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术后恢复本就需要耐心,只要您好好休息、跟着我们积极锻炼,慢慢就会看到效果的。您要是一直这样焦虑,叔叔知道了,肯定也会心疼的。”
这番推心置腹的话,让丁女士的眼眶微微泛红。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其实这些道理我都懂,就是在医院待得太憋闷,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不起啊孩子,刚才我说话太偏激了,接下来我一定好好配合治疗,按时吃药,争取早点出院。”
见丁女士心态有所转变,夏亚鑫立刻趁热打铁:“没关系阿姨,您的心情我们都能理解。等输完液您好好休息下,我就来教您做功能锻炼,咱们一步一步来,肯定能好起来的!”
在后续的护理中,夏亚鑫始终陪伴在丁女士身边。当丁女士开始练习使用助行器站立行走时,因不习惯而怀疑助行器的稳定性,迟迟不敢迈步。夏亚鑫耐心地蹲在一旁,一边演示一边详细讲解:“阿姨您看,助行器的四个支点能稳稳支撑身体,只要按照这个节奏迈步,就能安全又省力。” 在她的指导下,丁女士慢慢放下顾虑,最初在床上不敢动左腿,后来能独自借助助行器下床缓慢行走。每次看到丁女士的进步,夏亚鑫的心里都满是欣慰。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是夏亚鑫从事护理工作以来始终践行的准则。从步入护理行业的那天起,她便谨记人道主义精神,坚守救死扶伤的理念,用一颗同情心、一双愿意付出的手,以真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履行着保护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职责。
在聊城市退役军人医院,像夏亚鑫这样的“提灯人”还有很多。她们逆行在护理一线,用专业与温情为患者照亮康复之路,始终保持着对护理事业的热情,为患者带去希望与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