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桐抱井
□ 郑雨明 宋菲
在茌平区国有广平林场北部,有五棵参天法桐围抱着一口敞口深井,在当地是一大奇观,被称为“五桐抱井”。这五株法桐树龄近百年,粗可合抱、高约30米,是聊城市树龄最长的法桐。也许有人会问,在以杨、柳、榆、槐为主要树种的北方,怎么会出现树龄近百年的法桐呢?
其实,这五株法桐是茌平已故抗日英雄张化夷所植。1904年,张化夷出生在茌平县丁块乡的一个贫苦家庭,1934年1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10年,他遵从党的指示,一直战斗在鲁西北这片土地上。在这里,张化夷发动群众抗税活动,建立鞭炮工会,同旧的社会制度作斗争,因此被反动政府通缉,但他并不畏惧,反而获得更高的民望。七七事变以后,张化夷组建了地方武装——茌平抗日常备大队。当时的常备大队指挥部就设在位于广平林场五株法桐下、水井旁的张化夷旧居里。在张化夷的带领下,队员们浴血奋战,多次重创日军。日军为报复常备大队,调集兵力,于1939年春偷袭林场常备大队住处,将房舍全部焚毁,但这五株法桐却被保留了下来。五株法桐中间有一口旱井,故被人们称为“五桐抱井”。
为了革命工作,张化夷家族多人投身革命,先后有8人光荣牺牲:
张化夷的爱人张明,在环境较艰苦的茌北从事抗日工作。1943年9月11日,她在茌北大李庄遇敌人“扫荡”,不幸中弹牺牲。
张化夷的儿子张德厚,在日寇“九二七”大“扫荡”时,在前往濮阳途中与敌人相遇,被叛徒出卖。敌人把张德厚带至济南,残酷地折磨他。张德厚宁死不屈,最后惨遭敌人杀害,年仅25岁,尸骨至今未能找到。
张化夷的姐姐在儿子许兆乾遭敌杀害后,痛不欲生,于1943年5月含恨去世,终年55岁。
张化夷的哥哥张侍雪参加革命后,嫂子便隐藏在聊城以东的韩庄。在敌人的一次“扫荡”中,张化夷6岁的小侄女被敌人杀死,嫂子为掩护孩子受了重伤,不久便因伤重去世,年仅39岁。
自1931年起,张化夷一家就住在现广平林场所在地,那时候的广平林场还是一片黄沙弥漫的黄河故道,渺无人烟,附近群众称之为重丘。张化夷一家在开展抗战工作的同时,不畏艰难,勇闯沙荒。在这里,他们插荆条、种芦苇,种下万棵树苗,开辟出一个茂密林场,这就是广平林场的前身。1945年9月,茌平解放后,张化夷一家将林场无偿捐献给国家。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里,广平林场凭借独特优势,成为重要阵地。新中国成立后,广平林场干部职工在党的领导下,发扬红色精神,艰苦奋斗,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治沙、改碱、平整土地等措施,在原来的沙丘上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绿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