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在聊城讲述
“走过”的时光和故事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9月4日下午,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内书香萦绕、读者云集,聊城市东昌府区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你我一起走过聊城——敬一丹行走记录随笔集《走过》新书分享会”在此热烈举行。两个小时的时间,敬一丹与现场数百名读者坦诚对话:她分享自己人生旅途中走过的路、亲历的难忘故事、心底牵挂的人,更细致讲述漫步聊城时捕捉到的鲜活细节与真切感受。在书香与话语的交织中,读者和她一同徜徉在书香构筑的广阔天地,细细品味字里行间的人间烟火,感受平凡日常里的幸福温度。
作为著名主持人、记者,敬一丹曾与《焦点访谈》《感动中国》《经济半小时》《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栏目相携走过多年,更曾站在镜头前直播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事件。真诚、朴素、知性的主持风格,让她赢得各年龄层观众的信任和喜爱。
“我是第一次来聊城,但是我还真不觉得这个地方陌生,我是向往已久。”活动一开始,敬一丹讲述着自己初到聊城时的亲切:“这座城市怎么这么好啊?有这么多水。一座城市有一条河已经很幸运了,但聊城不仅有黄河、运河,还有南水北调工程流经的河流。一座城市有这么多水,就像有眼神一样。”
过去,敬一丹是作为媒体人和观众隔着屏幕交流,像这样身为作者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她非常珍惜。“之前逢人打招呼时,我得先说咱们是在《焦点访谈》认识的吧,但是在聊城,我特别想说,我们是在《感动中国》认识的,因为其中就有一位来自聊城的年度人物——徐本禹。”敬一丹分享道,“徐本禹当时是《感动中国》很年轻的获奖人,他当时是一名学生,在一个暑假去贵州支教,这一去,他就走不开了。”
在敬一丹的著作《我遇到你》中有一篇《你的呼吸,这样触动我》,记载着《感动中国》给徐本禹的颁奖词:“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徐本禹就是一个富有的人,他让我们泪流满面……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
“这是让我最有共鸣的颁奖词。”敬一丹说。
《走过》是一本行走随笔集,记录了敬一丹多年来的旅程和思考。不同于之前的《我遇到你》《那年 那信》《床前明月光》等著作,《走过》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轴,以她多年来走过的地方为空间点,构建起敬一丹思考与感悟中的世界。“这是我写的最有松弛感的一本书,里面有空间感、时间感,以及时空里我自己的心境。”敬一丹分享道。在她看来,《走过》不仅是一本书的名字,更是一种生命的状态与态度。在书中,她回顾了年少时的遗憾,描述了自己对现状的从容以及人到中年慢慢放手的淡然。作为媒体人,半世光阴路上忙,曾走过大路小路,留下深深浅浅的脚印,也留下纷纷扬扬的思绪,走过、看过、听过、想过,于是,有了不一样的目光,有了不一样的表达。
在《大运河,我从哪里认识你的》一文中,敬一丹写道:“说到大运河的时候,我想,最初我们知道运河是什么时候?是在什么课本上?什么教科书上?有的人说最初是在地理课上知道运河的,也有的人说是在历史课上知道运河的……运河是那么大的一篇文章,有多少文字和运河相关。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和她相遇,是完全可能的。”
“以后再写书的时候,我会说是在聊城认识运河的。更神奇的是,这次交流的地方就叫运河文化博物馆。”敬一丹精彩的分享赢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随后的互动环节,敬一丹围绕为什么出书、如何保持初心、孩子教育等问题,回答了不同读者提问。“话筒有话筒的力量,文字有文字的表达,现在媒体传播形式多元,我认为文字表达是基础。”敬一丹说。
两个小时的分享转瞬即逝,敬一丹以真诚为笔,串联起《我遇到你》《那年 那信》《床前明月光》《走过》里的温馨往事、旅途见闻等,也让聊城的运河风情、徐本禹的事迹深深印在读者心中。从屏幕前的媒体人到书页间的作者,她用文字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此次新书分享会不仅是一场书籍交流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碰撞与情感的共鸣,让聊城读者得以近距离感受敬一丹的人格魅力与文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