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暗号面”,让爱心与尊严同行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晨
9月2日下午两点,临清市城区龙山路上的王岩拉面馆里,午餐高峰刚刚过去。老板王岩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望向门口——他知道,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往往选择这个稍显冷清的时段出现。
在王岩拉面的店门口,贴着一张醒目的告示:“如果您在临清没有收入,遇到困难了,身上没有钱,您可以来本店告诉本店人员,来一份‘单人套餐’,吃完直接走就可以,不必客气。在以后您有能力的日子里,记得帮助一下您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谢谢!”这不是噱头,而是这家面馆坚持了三年多的“规矩”。
因为“淋过雨”想为人“撑伞”
王岩今年刚满34岁,但与拉面打交道已有19个年头。
“15岁那年,我没再继续上学,心里揣着对未来的一点懵懂憧憬,先进了工厂当流水线工人。每天干的都是单调重复的活儿,挣得也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王岩说,那时的他不甘心就此平庸,和母亲商量后决定创业,考虑到资金有限,所以投资小、上手快的拉面馆成了他的首选。
从农村来到临清城里,王岩的创业路充满荆棘。“陌生的环境、有限的人脉、经验的匮乏,每一步我都走得非常艰难。好在,邻居阿姨会端着刚做好的热菜送上门、路过的食客会主动分享经营小窍门……”王岩感慨道,那些来自临清街坊的善意,像一束束微光,慢慢照亮了他的前行路。也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温暖,给了他坚持下来的勇气和力量,让拉面馆的经营一步步有了起色。
“当年我走投无路时,是好心人拉了我一把,现在我有能力了,也想帮那些遇到难处的人。” 王岩说,开面馆这些年,他常遇到处境窘迫的人:有穿着破旧、在店门口徘徊许久不敢进来的流浪汉;有刚毕业找不到工作、只敢点清汤面的年轻人。每当看到他们,王岩就想起当年无助的自己,回馈社会的念头愈发强烈。也正因这份同理心,他最终想出“单人套餐”的暗号,用不伤害尊严的方式,将温暖传递下去。
在质疑声中前行
“贴这个告示真的可行吗?不怕赔本吗?就没人来冒领占便宜?……”王岩最初在店门口张贴提供“免费吃饭”的告示时,这样的质疑声便不绝于耳。“朋友、邻居纷纷提出了担忧,就连常年光顾的老顾客也说‘好人不好当’。”王岩介绍说。
但王岩始终认为,现在人的素质提升了,还是好人多。事实也证明如此,如今已有300余人进店点过“单人套餐”,都是找工作暂时碰壁,或确实有困难的,也没有出现浪费情况,这更加让他觉得此举是有意义的。
“我始终相信,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王岩说,从小他父母就教育他要与人为善,多行善事,开店后,也常常告诉他要“和气生财”。王岩把父母的话牢记在心,一直以乐观的心态、和善的态度待人接物。也正因如此,他的店积累了大量老顾客,生意一直不错,周边居民与他相处得如同家人一般。65岁的滕大爷便是其中之一,他从退休前就常来店里吃饭,一晃已有十几年,“隔三天五天就得来一次,味道好又实惠,老板服务也好,王岩看到我就喊叔叔,比亲人还亲。”滕大爷提起王岩拉面,简单的话语里满是认可。
持见义勇为相关证件进店享受半价优惠;70—79周岁的老年人,每餐补贴1元(每日只限一餐);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每餐补贴2元(每日只限一餐)……除了为困难群体送上免费“爱心面”,王岩还将关爱投向了见义勇为模范、老年人等值得尊敬的群体,用实际行动致敬挺身而出的英雄,也让老年群体在面馆感受到实惠与尊重。
一碗面暖了一座城
今年3月,冠县市民的朋友圈被一则短视频刷屏——冠县家味道自助水饺店老板杨宁,告知市民,自己的店内已张贴“免费吃饭”告示,专为遇到困难的人提供帮助。
“其实这段时间认识了一位好哥哥,是他的善意感染了我,我觉得我也可以这样做。生活不容易,我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衬那些有困难的人。” 视频里,杨宁提及的“好哥哥”,正是王岩。
“看到视频里他专门@我,说受我的影响才做这件事,当时特别激动。”王岩说,自己从未想过,当初一个小小的善举,能让同行主动接力,这让他真切感受到,爱心正以看得见的方式不断传递。
王岩的这种正能量,还感染到了进店用餐的普通顾客。“经常有消费者坐下来就问,你们这儿怎么没设乐捐箱?”王岩说,有些顾客在点单时会主动提出,多支付一份餐钱,委托店家将这份心意转化为爱心餐,传递给有需要的人。
这些细节,让王岩心怀暖意。“看到越来越多人主动参与,我就觉得这份爱心不再是我们一家店的事儿,而是成了大家共同的心愿。”
善意的种子,也在王岩的员工心中悄悄生根发芽。“我们老板一直特别善良正直,他帮困难顾客的样子,我们都看在眼里,也跟着受影响。”员工赵树月告诉记者,如今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进店,她和同事都会主动上前询问需求,帮忙协调餐食,“以前觉得做善事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多一句关心、多搭一把手,就是在传递善意。”
一碗“暗号面”,暖的是胃,守的是心。如今,这碗面已化作临清烟火里温暖的光,它串起人与人之间的善意,让温暖持续流淌,悄然织就了这座城市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