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之力托举劳动者大学梦

□ 朱超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劳动者的“大学梦”更需制度性支撑护航。据《工人日报》9月10日报道,14年来大连各级工会共资助5800余名劳动者走进大学课堂,涵盖传统制造业产业工人与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形态从业者,为其“求学圆梦”撑起一片晴空。

产业转型时代背景下,就业形态迭代,无数劳动者怀揣“大学梦”,却受经济压力、工学矛盾、资源错配阻挡。工会以创新为钥破解困境,14年助数千人入学的实践,正是其弥合教育鸿沟、助力劳动者成长的生动缩影。

助力劳动者实现大学梦,工会创新首在政策设计的动态适配。工会突破体制机制壁垒,契合劳动者需求与产业发展趋势,从聚焦特定群体拓展至覆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同时,对接教育主管部门,争取专项招生计划、降分录取等支持,开辟专属求学通道。这种创新并非零散调整,而是围绕劳动者发展权构建的完整体系,从经济资助到机会保障,着力让更多人拥有公平求学机会。

服务模式的数字化与柔性化革新,让工会支持更贴合需求。立足劳动者工作流动性强、时间碎片化特点,工会摒弃传统纸质化、层级化报名流程,开发线上小程序,让他们实现“一键报名”,借数据共享快速核验会员身份;针对工学矛盾,推动搭建线上学习平台,提供直播录播课程、在线答疑,方便劳动者利用碎片时间学习;优化资助标准、简化审批环节、降低参与门槛,让服务有温度更有效率。

构建多方协同教育生态,是工会创新的深层突破。工会跳出“单一资助者”角色,联动政府、企业、院校资源,形成“资助—学习—实践—提升”闭环:推动企业参与资助、院校定制课程,确保教育内容对接产业需求;构建学习成果与职业发展衔接机制,将学历提升、技能认证与薪酬增长、岗位晋升予以挂钩;还依托线上技能平台、工匠讲堂,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让“大学梦”延伸为“成长梦”。

工会以创新托举劳动者的“大学梦”,既关乎个体命运转变,更关联产业升级与社会未来。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这类创新实践要不断深化,为更多劳动者铺就成长阶梯,让教育公平的阳光照亮每个奋斗者,助其在时代浪潮中绽放光彩。

2025-09-12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6081.html 1 以创新之力托举劳动者大学梦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