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事亭里听民声
——冠县烟庄街道七里社区高效解民忧
文/图 本报记者 贠秀军
本报通讯员 曲洁
9月8日下午四点半,冠县烟庄街道七里社区的开放式居民议事亭里开始热闹起来。居民三三两两走进亭中,与等候在此的社区工作人员、物业负责人、法律顾问围坐在一起。没有主席台,没有发言稿,你一言,我一语,那些平日里让人烦心的“小事”——垃圾桶该放哪儿、绿化带要不要补种、深夜邻居家的脚步声太吵、停车位总是不够用……被一一摊开在桌面上,成为大家共同商讨的“大事”。
“以前有问题不知道找谁,只能打12345热线。现在直接来亭子里说,现场就有人响应,效果看得见!”一位刚反映完小区路灯不亮问题的居民笑着说。
七里社区曾是街道知名的“热线工单大户”。过去,居民一遇到烦心事、难办事,第一个念头就是拨打12345热线,社区工作陷入“接诉—即办—再接诉”的循环。工作人员忙得连轴转,居民却不满意:“电话打了好几遍,问题根本没解决!”干群之间仿佛隔了一堵墙,沟通不畅、信任不足。为打破这一僵局,社区党组织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建立“有事来聊·一厅一亭”议事机制,把议事桌从办公室挪到亭子下,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协商”转变。
居民议事亭每周一下午四点半“开门迎客”,居民可随时来反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步设立的“物业党群议事厅”则整合社区、物业、法律顾问、共建单位及居民代表等多方力量,集中研判、协同处置,实现“小事亭中办,难事厅里商”。
在最近一次议事中,居民李女士提出其小区人车分流设计不合理,接送孩子得绕远路;年轻人小张则抱怨深夜楼上噪声不断,影响休息。社区工作人员认真记录,物业负责人现场回应,表示将重新勘查分流路线、优化标识,并安排人员上门协调噪声问题。周末回访时,两个问题均已解决。居民纷纷点赞:“速度快、态度好、结果实!”
更典型的案例发生在金桂湾小区。两户居民因阳台漏水闹得不可开交,“红邻书记”请双方走进议事亭,由法律顾问从权责角度耐心劝导。经过两次调解,双方达成维修协议,邻里关系重归于好。
居民反映的事项都被详细记录在“民情台账”中,实现“一事一记、跟踪到底、闭环管理”。截至目前,该议事平台已累计化解邻里纠纷30余起,推动解决入学、供暖、环境整治等民生实事超百件。
而变化,远不止于数字,更深刻的变化发生在居民心里。“现在大家渐渐习惯有事先来亭子聊,而不是直接拨打12345热线。”社区党委书记朱高爽表示,“群众参与治理的热情高了,共识多了,抱怨少了。”这座小小的议事亭,不仅精准解决民生“小麻烦”,更悄然织就出一幅邻里同心、社区和谐的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