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为乡村孩子“撑伞”
——记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冯其滢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她是乡村教育的“守灯人”,是青年教师的“引路人”,更是学生成长的“筑梦人”;她二十载深耕课堂教学与教育科研,用爱与责任诠释师者担当——她,就是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称号获得者、临清市八岔路镇前杨坟小学教师冯其滢。
课堂生动有趣,学生都喜欢上她的课
9月9日上午,在临清市八岔路镇前杨坟小学六年级一班的数学课上,冯其滢带领学生探索了圆的周长计算方法。她将实物教具带入课堂,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在小组讨论环节,她采用“采访”式互动,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数学课堂告别了枯燥。
记者看到,课堂上,学生们跟随冯其滢的讲授,或是仔细聆听,或是耐心操作,有的还不时举手提问。“冯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能让我很快学到知识。”11岁的杨佰印一边用圆形纸片测量周长一边说。“冯老师经常化身‘记者’采访我们,上她的课一点儿都不紧张,还能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让我对学习充满了信心。”学生陈思琪每天都期待上冯其滢的课。
“冯老师尊重、信任、鼓励我们,我们喜欢上她的课。”这是该校很多同学的心声。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冯其滢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针对农村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窄、思维不够活跃等问题,她创新提出“1143”教育模式。“课堂上围绕1‘情’、1‘议’、4‘活’、3‘新’开展教学,通过真情沟通、小组议学、灵活教学策略和新式作业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冯其滢介绍,1“情”,是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1“议”,则强调将课堂构建为以讨论为核心的求知乐园,引导学生主动探索;4“活”指的是座位活起来、思维活起来、策略活起来、知识活起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3“新”包括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新、作业布置方式新、作业批阅形式新。
“通过这样的方式,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探索的天地。他们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亲手操作、畅所欲言,原本讲解抽象数学公式的课堂,就这样化作了一段充满趣味与发现的奇妙旅程。”冯其滢说。
自己淋过雨,愿通过教育为孩子撑把伞
冯其滢出生在临清市一个农村家庭,童年的艰苦生活磨砺出她坚韧不拔的意志。由于家庭贫困,中考时她放弃了读高中、考大学这条路,选择进入中等师范学校。也正是在那时,一个坚定的信念在她心底扎根——成为一名卓越的乡村教师,用自己的力量,为那些在教育困境中苦苦挣扎的农村孩子,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让他们能享受优质教育。
2005年,冯其滢通过事业编考试成为一名乡村小学教师。初为人师的她,满怀幸福与憧憬,立志要在乡村教育的原野上,带领孩子们向着梦想前行。
“我自己淋过雨,就想通过教育为孩子撑起伞。”冯其滢告诉记者。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这也成为冯其滢的座右铭,她常说,教育不是冰冷的知识传递,而是心与心的温暖碰撞,农村孩子更需要被看见、被点燃。冯其滢的课堂不是老师的“独角戏”,而是学生的“讨论场”。学生思维的火花就是在“讨论场”里碰撞出来的。
作为班主任,冯其滢将教育初心融入日常细节:在黑板上书写知识,在操场边倾听心声,在家校间搭建桥梁,细致了解每个学生的课外生活。她耐心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动力、树立目标、培养习惯,以日复一日的陪伴见证每个孩子的成长,也赢得了家长的高度信任。学生家长张伟华感激地说:“孩子原来成绩不太好,冯老师接手后,经常与我们沟通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现在孩子进步明显,学习状态好了,也更懂事了。孩子交给她,我们放心!”
“最美教师不是标签,而是新的起点”
今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9月7日晚,由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共同举办的2025年“齐鲁最美教师”发布仪式在济南举行,冯其滢成功入选,成为20名(个)“齐鲁最美教师”(包含3个团队)之一。
“能够获得‘齐鲁最美教师’这样一个称号,我的内心特别激动,也非常感恩。我的成长离不开我们学校每位同事对我的帮助,更离不开学生和家长对我的认可,学生的一点点变化也让我得到了成长。”9月9日接受采访时,冯其滢说。
“冯老师态度谦逊,善于学习其他教师的工作优点,也乐于发挥自己的所长帮助更多教师成长。她积极组织名师工作室活动,带动学校更多教师在业务上快速成长、成熟,她是在我镇成长起来的优秀老师代表。”临清市八岔路镇联校校长高文俊见证了冯其滢的成长进步,并期待在她的影响下,能有更多教师以名师为榜样、努力成为名师,大家共同打造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从普通乡村教师,到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再到全国模范教师、“齐鲁最美教师”,二十年来扎根乡村的冯其滢,始终怀揣着对教育的热忱与对学生的责任,为乡村孩子点亮知识明灯。“我认为最美教师不是一个标签,更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冯其滢说,“今后,我将继续坚守乡村教育一线,努力打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做孩子们喜欢的老师,让课堂成为育人的殿堂,为乡村教育的高质量发展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