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小记者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小记者优秀稿件

欢迎来我家乡做客

小记者 蔡昊阳

我的家乡在东阿县,这里风景优美,是个好地方。

你知道吗?我们这儿的阿胶糕口感香甜,咬上一口,香气在口中弥漫,令人回味无穷。还有许多喜鹊在天空飞翔,它们叽叽喳喳地欢鸣,仿佛在为我们吟唱悦耳的歌曲。最棒的是,我们这儿有一个洛神湖,湖水湛蓝透明,宛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美丽极了。

我最喜欢去洛神湖游玩。每次妈妈问我:“想去哪儿呀?”我都会大声回答:“去洛神湖!”我有时在湖边看小鸭子在水里游泳,有时候还对着湖水做鬼脸,湖面上的“我”也会跟着学,实在太有趣了!

我的家乡是不是特别有意思?这里还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呢!你们要是来做客,我就当小导游,带你们品尝阿胶糕、观赏喜鹊、游览洛神湖。

(东阿县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 李然然)

我爱我的家乡

小记者 崔齐畅

我的家乡东阿县是个美丽的地方,它坐落在黄河岸边。每次回老家经过黄河,我都能听到河水哗啦啦地唱歌,像在讲述古老的故事。

家乡最有名的特产就是阿胶。听奶奶说,用东阿的水制作出的阿胶非常珍贵,能让身体变得更健康。

我的家乡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中国喜鹊之乡”。每天早上,我都能看到许多喜鹊在树上跳来跳去,它黑白相间的羽毛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好像在跟我们说“早上好”。它们在这里生活得很快乐,我们也很喜欢这些可爱的小动物。

我爱我的家乡东阿,爱这里的黄河,爱这里的阿胶,更爱这里的喜鹊。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是我心中最美的家园。

(东阿县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 魏海青)

难忘的小记者活动

小记者 王浩宇

秋日暖阳轻柔地洒在广阔的田野上,我们小记者像一群欢快的小鸟,兴奋地奔向那片地瓜田,赴一场期待已久的挖地瓜之约。

我们来到地瓜田,只见松软的泥土上爬满了藤蔓,宛如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翠绿的地毯。老师先教我们怎么挖地瓜,随后,我们拿起小铲子学起来。终于到了动手环节,大家各自选好位置,迫不及待地开始挖掘。同学们各显神通,有的用力拽藤蔓,有的挥动铲子挖土,有的熟练地抖掉泥土,把地瓜装进袋子里。

我拨开杂乱的藤蔓,目光锁定一处凸起的土块,挥铲一挖。只听“咔”的一声,糟糕,一个红皮大地瓜被我挖断了,我心里一阵懊恼。不过,我很快调整方法,渐渐摸索出了技巧:先小心刨开地瓜周围的土,看到地瓜轮廓后,轻轻松动泥土,最后用力一拔,地瓜就完好无损地出来了。

经过一上午的忙碌,大家额头上闪着晶莹的汗珠,袋子里也装满了地瓜。老师微笑着告诉我们:“同学们,今天你们不仅挖到了香甜的地瓜,更体验了劳动的快乐。这份由劳动带来的甜蜜,比地瓜还要甜。”

夕阳西下,我们提着沉甸甸的地瓜踏上归途,一路欢声笑语。这次挖地瓜的经历,让我难忘。

(东阿县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 刘冬梅)

我的乐园

小记者 周悠然

有人说,乐园是热闹的公园;有人说,乐园是家中那扇充满遐想的天窗;还有人说,乐园是充满欢声笑语的游乐园。而我的乐园,只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巧玲珑的房间。

这个小房间带给我无穷的乐趣。一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三层悬空书架,上面整整齐齐摆满了书。我常常安静地坐在书桌前,沉浸在书香之中。翻开《红楼梦》,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带我走进绚丽的文学世界。

书架下面是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小床,别看它不大,却暗藏玄机。床上挂着一个小帘子,只要拉上帘子、掀起被子,小床就变成了我的“秘密基地”。我喜欢在里面做各种游戏,惊险又刺激,常常投入得连弟弟喊我吃饭都听不见。我也爱在这里做手工——虽然书桌更宽敞,但躲在这个小天地里,总觉得特别有氛围!

再来说说我的书桌。桌上放着一个拼装迷你便利店和猫咖店,我当“店主”,弟弟做“顾客”,我们常常玩得不亦乐乎。桌上还有一盏白色大灯,我每次写作业都离不开它。桌旁还有一个三层抽屉,里面装满我的手工作品、贴纸等各种宝贝。

我最珍视的,是墙上那张照片——我在三亚冲浪的瞬间。虽然只是一张照片,却承载着我珍贵的回忆:第一次站上冲浪板的兴奋,紧接着掉进海里的慌乱,呛水的难受,水下的未知带来的恐惧……但我没有放弃。一次次尝试后,我终于学会了冲浪。

这个小房间,装满了我的欢笑与回忆,它是只属于我的、最特别的乐园。

(高新区阳明实验学校 指导老师 曲亚楠)

时光琥珀里的匠心

小记者 刘欣研

踏入江北酿造文化博物馆,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时光深处的大门。空气中,酱香、醋香与酒香交织在一起。古色古香的建筑旁,威严的石狮子静静伫立,共同铺展出一幅穿越时空的画卷,令人心驰神往。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酱油展区。从江北四大名园到传统酿造方法,一幅幅图画、一座座雕像,默默讲述着酱油的前世今生。

我仿佛看见工人们在精挑细选每一颗黄豆,让它们经历浸泡、蒸煮、制曲、发酵的漫长旅程。在时光与微生物的作用下,平凡的豆子蜕变成咸鲜醇厚的酱油。那棕红色的液体,宛如岁月的琥珀,为无数菜肴注入灵魂般的鲜香。

醋的展区同样吸引人。在这里,我不仅了解了食醋的酿造工艺和发展历程,还听到许多有趣的故事:杜康的儿子黑塔发明了醋,房玄龄之妻“吃醋”的典故,刘伶之妻造醋的传说。展柜里,来自世界各地的醋琳琅满目,有苹果醋、陈醋、香醋等,每一瓶都承载着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令人目不暇接。

展区里还陈列着许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物件,如粗笨的农具、昏黄的煤油灯等。它们让我深切体会到过去的艰辛,也让我更加珍惜如今幸福的生活。

这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在时光的长河中,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匠心是最耀眼的星辰。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坚守与创新,才让这些风味历经千年,依旧醇厚悠长。

(莘县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 李保珍)

探秘江北酿造文化博物馆

小记者 刘志斌

上周六,我作为聊报小记者,走进了江北酿造文化博物馆,开启了一场精彩的文化之旅。

一进博物馆,浓郁的酱香和醋香扑鼻而来,瞬间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讲解员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关于“酱”的传说。听完这些,我对酱的制作有了初步认识。

接着,我们来到自由参观区。我在一个展柜前停下,里面陈列着许多制作酱的古老工具,如磨盘、陶罐等。看着普通的大豆变成豆瓣酱、甜面酱、黄豆酱,我不禁感叹:这真是太神奇了。老师告诉我们,餐桌上常见的酱油要经过选料、浸泡、蒸煮、制曲、发酵等多道工序才能制成。

随后,我们来到醋的展区。在这里,我了解到醋的起源同样充满传奇:杜康之子黑塔在酿酒时的一次失误,竟意外发明了醋。

互动区的微缩场景生动有趣,清晰展示了原料是如何一步步变成酱油和醋的。离开时,我不禁感慨:原来这些日常调味品中,蕴含着这么多古老的技艺和匠人的心血。

这次参观,让我爱上了这些充满文化底蕴的味道。

(莘县实验小学 指导老师 李保珍)

凤仙花

小记者 崔延博

凤仙花不仅姿态优美,它的种子“急性子”还是一味中药,味微苦辛、性温。

妈妈买了凤仙花种子,我们先将种子泡在水碗里浸了一夜。第二天,我们小心翼翼地把它们种进花盆。大约两周后,嫩绿的芽儿破土而出,我细心为它们浇水,指尖轻触那娇嫩的芽尖,细腻又柔软。

又过了一个月,凤仙花长出了叶片和根系。等到它长到20厘米高,我们就把它们移栽到了花圃里。之后,我每天浇水,看着它们一天天茁壮成长。

终于,花蕾悄悄冒了出来。没过几天,十几朵粉色小花轻盈绽放。娇俏的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吐出嫩黄的花蕊,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引来蝴蝶翩翩飞舞。又过了半个月,十几朵凤仙花开得更大了,枝头热闹极了。更让人惊喜的是,有的是紫色,有的大红色,还有白色和黄色的点缀其间,五彩斑斓,美不胜收,邻居们也纷纷前来欣赏。

见凤仙花开得这么盛,我和妈妈摘了一些花瓣,去姥姥家取了白矾。用捣蒜的石臼将花和白矾用力捣碎,大约5分钟后,细腻芬芳的花泥就做好了。把花泥敷在妈妈的指甲上,再贴上创可贴。第二天早上揭开一看,指甲染上了红色。这抹红色,不仅是凤仙花的礼物,更是我们美好回忆的见证。

(茌平区枣乡街小学 指导老师 张兆斌)

2025-09-16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6219.html 1 小记者优秀稿件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