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细菌战,不能忘却的惨痛记忆
本报记者 王军豪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悍然发动侵华战争,14年间,泱泱中华大好国土沦陷,3500万同胞伤亡。
昨天,揭露侵华日军1945年在中国东北地区开展细菌战罪行的电影《731》上映。从1937年至1945年,在731部队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日本军国主义建立起遍布中国多地及东南亚地区的细菌战组织体系,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至暗一页。而在1943年8月至10月,日本华北方面军第12军在以馆陶、临清为中心的鲁西、冀南地区实施了大规模的霍乱细菌战,造成中国平民至少42.75万人死亡。随着历史研究者的努力,这场被称为“十八秋鲁西作战”的罪恶细菌战,其细节逐渐呈现于世人面前。
鲁西地区,位于山东、冀中、冀南和太行山解放区的连接地带,战略地位极为重要。卫河贯穿其中,其河床高于地面,汛期河水泛滥易成灾。日军看中这一地理特点,企图利用洪水传播霍乱细菌,既可水淹抗日根据地,削弱八路军和民众的力量,又能减轻卫河水位上涨对津浦铁路和后方军事基地德州的威胁。津浦铁路是日军掠夺中国资源、输送物资的重要通道,保障其安全对日军至关重要。
此外,日军还有更为阴险的目的。他们想通过此次细菌战,检验大部队在霍乱疫区行军作战的防疫力和持久力,为未来对苏联的进攻积累经验,将细菌武器作为“决胜武器”。早在1943年日军总参谋部“保号碰头会”上,731部队长石井四郎就提出“准备使用大量细菌武器,先发制人”的主张,鲁西细菌战便是这一疯狂计划的实践。
当时,日军在鲁西作战采取了两种手段播撒霍乱细菌:一是用飞机将霍乱细菌播撒在鲁西大地上,但这只是一个辅助方式;二是将霍乱细菌撒在卫河里 ,然后掘开河堤,借助洪水使病菌迅速蔓延。播撒霍乱细菌后,日军随即对疫区进行“讨伐”。迫使感染的老百姓四处逃亡,从而达到传播霍乱的目的。
1943年8月,鲁西地区在长时间持续性干旱后,连降大雨,河水暴涨。于是日军决定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将霍乱细菌撒进卫河,并掘开5处关键河堤,致使鲁西霍乱大范围泛滥。
“霍乱转筋”,是1943年秋天笼罩在临清百姓心头的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亲历者回忆,当时疫情传播速度极快,一人感染,全家很快被传染。患者痛苦不堪,上吐下泻,脱水瘦得不成人形,短时间内死亡。“野草长得和树木一样高,以至于人死后没人埋,恶狗野狼啃食人的尸首。”“只要喝了不干净的水,一家人一起吃饭,一家一家都死掉了。”所谓“不干净的水”,就是被日军投放了霍乱细菌的水。
据日军战俘交代,通过陆地撒播和掘卫河大堤,霍乱细菌在鲁西十八县及冀南多县猛烈蔓延开来。根据事后日军第四十四大队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受灾总面积达960平方公里,6000户房屋被冲倒。
日军“十八秋鲁西作战”给鲁西冀南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造成了大量平民无辜死亡,还对鲁西地区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长期破坏。疫情过后,土地荒芜,农业生产停滞。大量农田因洪水淹没和疫情肆虐无法耕种,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许多侥幸生存下来的农民失去生活来源,陷入困境。
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细菌战的目的,就是企图利用细菌战彻底摧毁中国的抗战力量, 甚至摧毁整个中国。
为掩盖罪行,日军在实施细菌战过程中采取诸多隐蔽手段。部队一律称代号,违者“严惩不贷”;细菌制造、作战活动均打着“卫生防疫”的幌子,作战计划、命令和汇报统统使用“隐词”、反语;对配合执行作战的海陆空军官兵也严加保密,除少数高层人员外,其余官兵包括具体操作人员均不知自己所为。
日军战败后,山东细菌战部队在日军大本营关照下,销毁杀人器具、相关资料,携带残余罪证潜回日本本土,企图让这罪恶行径永远埋没于历史尘埃。然而,历史的真相终究无法被掩盖,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史料被发掘,幸存者证词不断涌现,鲁西细菌战全貌逐渐呈现在世人面前。
鲁西细菌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战之一,是日军侵华期间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42.75万名同胞的生命消逝在那场惨无人道的细菌战中,他们的鲜血染红了鲁西大地,他们的冤魂在历史长河中呐喊。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伤痛,更是全人类的灾难。它时刻提醒着我们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残暴。我们不能忘记那些无辜遇难的同胞,不能忘记日军的累累罪行。
如今,虽然战争硝烟已经散去,但历史的伤痛依然存在。我们要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加强对历史的研究和教育,让更多人了解鲁西细菌战这段历史,让后人永远铭记侵略者的罪恶,警惕战争重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告慰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亡灵,才能维护和平与正义。
本版图片由临清市委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