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社会事务部部长马林青:
为居民提供中医药特色服务
文/图 本报记者 马永伟
构建全域覆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打造特色鲜明的中医药服务品牌、厚植中医药文化土壤……近年来,开发区始终坚持以“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中医药服务”为目标,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以“强基层、促特色、惠民生”为工作主线,以“硬件升级、服务下沉、特色延伸”为抓手,全面推进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服务能力提升与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9月11日,开发区社会事务部部长马林青做客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中医药在聊城·局长访谈”栏目,分享了开发区在中医药服务网络构建、服务能力提升与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生动实践。
形成“15分钟中医服务圈”
开发区社会事务部承担着全区卫生健康、中医药发展的重要职责。为构建全域覆盖的中医药服务网络、推动全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开发区采取了哪些关键措施呢?
“我们从老百姓的需求出发,着力于基层中医药阵地,全面构建中医药发展网络,为辖区居民提供‘简、便、验、廉’的中医药特色服务。”马林青介绍。
硬件升级——该区高标准打造北城街道、东城街道、蒋官屯街道三家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实现中医诊疗、康复、养生、保健“一站式”集成,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艾灸仪等设备,可开展中药熏蒸等基础治疗技术,以及督灸脐灸等中医特色疗法,形成“15分钟中医服务圈”。
服务下沉——积极推进省级中医特色村卫生室建设,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形成辐射作用。吴庄村卫生室作为全区首家省级中医特色村卫生室,在小儿穴位贴敷等疗法治疗方面深受群众认可,辐射带动15家村卫生室争创市级中医特色村卫生室。这些卫生室均可开展四类六项中医适宜技术,能为群众提供基本的中医诊疗服务,满足辖区居民中医药服务就医需求,使中医药服务更接地气,更近民心。
特色延伸——今年以来,开发区聚焦儿童看病就医需要,重点拓展儿科中医特色业务,倾力打造我市首家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与创建的儿童友好医院。积极打造儿童营养膳食科普馆,设计涵盖不同学龄儿童的营养膳食科普信息展板,为儿童不同成长阶段的合理膳食提供科学指引。
让群众感受到“疗效提升、成本下降”
为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打造特色品牌,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疗效提升、成本下降”,开发区聚焦“专科引领+模式创新+资源下沉”,三管齐下。
“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积极打造‘中医特色+现代康复’疼痛康复中心,形成‘慢病管理、疼痛缓解、睡眠调理’三大优势方向;蒋官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突破性开展小针刀微创疗法等技术,累计治疗颈肩腰腿痛患者超万例;北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以火龙罐等特色诊疗技术满足辖区居民健康需求,这都是专科建设取得的成效。”马林青说。
与此同时,开发区不断创新服务模式,试点推行错峰延时服务,并开设中医夜间门诊,推行“下班推拿”,解决上班族“就诊难”问题;建成“中医日间病房”,打造颈肩腰腿痛及心脑血管康复患者“白天治疗、晚上回家”的便捷服务模式,将平均住院日缩短至1天,患者治疗费用降低30%,实现“疗效提升、成本下降”。
为使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开发区积极推进辖区医疗机构与优质资源结对子,设立关涛名老中医药专家基层工作站,专家团队每周坐诊、带教,并通过中医适宜技术培训、“西学中”培训、中医馆骨干人才轮训等方式,加强中医药技术人才培养,不断提升中医药技术服务水平。2025年以来,该区已选派89人参与进修。
以“烟火气+科技感”激活中医药文化生命力
今年7月10日晚,开发区振华购物中心广场西侧人头攒动,药香与烟火气交织弥漫,开发区首场中医药文化夜市活动在此火热开启。中医药文化夜市既是一场惠民健康服务活动,更是一次成功的中医药文化传播实践。“为推动中医药文化普及,提升群众认同感,我们以‘烟火气+科技感’激活中医药文化生命力。”马林青告诉记者。
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需要让中医药文化“走出去”——今年7月开展的中医药文化夜市,开发区邀请群众体验国医名家坐诊把脉和针灸推拿,品鉴古法药膳与养生茶饮,观看“治未病”养生功法展播,吸引900余人次参与,同时深入农村、企业、机关、学校等开展健康义诊和中医适宜技术体验活动9场,服务1400余人次。
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承,也需要把中医药文化“引进来”——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入口、候诊区、中医日间病房、走廊连墙变身“会说话的中医药文化长廊”,定期开展中医药相关学习、培训、交流,让“学中医、信中医、用中医”成为开发区年轻人时尚的生活方式。
“未来,我们将实施‘三驾马车’计划。”马林青称,一是打造“一中心一品牌”,指导东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医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指导蒋官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特色专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是启动“引用育留”人才行动,通过政策倾斜、去上级医院进修等方式破解人才断层难题;三是深化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利用社区微信群、小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结合线下展板、科普手册,推动中医药文化从“书本”走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