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杂技精品展演在聊举办
本报讯(记者 马永伟 通讯员 王伟)9月17日晚,由中国杂技家协会、山东省文联主办的“流动的技艺”——第二届大运河文化带杂技精品展演在聊城市保利大剧院成功举办。
本次展演分为“千载烟波承古今”“璀璨明珠绽光华”“帆来楫往向未来”三个篇章,为观众呈现了12个精品节目,既包括荣获中国杂技金菊奖的《弈·蹬鼓》《炫·草帽》,也有聊城市杂技团传统保留节目《俑·顶碗》《欢乐厨房·炊事员》等。
整场演出汇聚演职人员100余人,吸引近2000名观众到场观看。参演单位包括中国铁路文工团曲艺杂技团、浙江省杂技家协会等7个院团。
聊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是运河沿线著名杂技故里。明清之际,聊城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为当时运河沿线九大商埠之一。聊城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节点城市,是大运河申遗城市联盟35个成员之一。大运河聊城段开凿于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全长97.5公里,属于会通河,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共有8个遗产点段,即会通河临清段(含砖闸、会通闸、临清闸)、鳌头矶、临清运河钞关、会通河阳谷段、荆门上闸、荆门下闸、阿城上闸、阿城下闸列入运河申遗名单。时至今日,聊城的不少城镇中仍然分布着众多承载着深厚运河印记的古街区、古街巷和古建筑,如临清运河钞关、阳谷盐运司、山陕会馆等文化遗存。同时,聊城也有因运河而世代相承、不断演变的文化艺术、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品。
聊城杂技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聊城运河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本次展演紧扣大运河流域独特的杂技文化这一主题,以专场演出形式,生动诠释了大运河所蕴藏的深厚历史文化与鲜明地域特色,有效促进了杂技艺术的传播与运河文化的传承。展演活动将持续至10月底,聊城站是继8月29日北京艺术中心首演之后的第二站,后续还将继续沿运河省市开展巡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