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年老屋 几多乡村往事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这座被“冷落”了20年的百年老屋,再次回到村民视线中时,已悄然改变了模样。
悬挂于正房门口的牌匾上书“东田庄村乡村记忆博物馆”几个大字。没错,从去年9月份开始,这座老屋已华丽转身为东田庄村的村史馆。
老屋得到保护,活力再现,岁月温润,乡愁有了归处。
莘县大王寨镇东田庄村这座有着160多年历史的老屋,如今,承载着全村人的珍贵记忆和奋斗历程。
34年前,这里曾是张春华的婚房。4月1日,54岁的村民张春华和乡邻走进老屋,说起自己当年从外村嫁到这里的场景,她不时哈哈大笑,看到屋内摆放的老物件时,她的眼神中满是怀念。
据说,东田庄村始建于唐代,因村中的井水很甜,周围村的人皆称其为“甜水庄”,后谐音改称为“田庄”。宋元时期,因天灾战乱,村中住户渐少。明初,山西移民相继迁入,渐成大村。清代,村庄形成了东西两部分,遂称东田庄和西田庄。
东田庄村现有宗族姓氏14个,其中辛氏人口最多,占比约30%。这处清代老屋,就是张春华的丈夫辛增朝祖上的房产。事实上,在成为村史馆之前,它一直是辛氏家族的祠堂。
东田庄村党支部书记辛增才清楚地记得,过去的每年大年初一,在外拼搏奋斗一年的辛氏家族人,都会齐聚于此,聊聊过往,憧憬一下美好的未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谈笑间,一年的疲惫和烦恼瞬间烟消云散”。
2021年,莘县全域推进村史馆建设,一切从村落的地容地貌、经济基础、文化遗迹等实际出发,充分利用村庄闲置农房、祠堂、文化遗址等资源。
一座历经百余年沧桑的老屋,一座见证历史留住乡愁的祠堂,就这样荣幸地被选中。老屋的主人没有丝毫犹豫,将房子贡献了出来,其他村民也争先恐后地将家里“祖传”的老物件,一件一件搬进了新建成的村史馆里。
辛增才也没闲着。他辗转好几个地方,只为找到几块和老屋气质相匹配的青色砖瓦,并一路“追寻”老屋曾经的一块旧石碑。他说,那块石碑上记载着村子里的故事,如果可以放进村史馆,能让后人更多地了解村子的历史。
事实上,即便没有那块石碑,东田庄村村史馆的内容也足够丰富了。
进入村史馆小院,一棵孱弱的李子树和历经沧桑的百年老屋形成鲜明对比。小院靠墙的一侧,并排摆放了十几件老式的盆盆罐罐,有的已经破损,但却极易唤醒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记忆。
老屋有正房三间,如今摆满了近百件老地契、老家具、老物件,最“年轻”的也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常用的农耕器具。平时,村里的老人常常不由自主地走到这里,摸摸那个织布机,看看这个收音机,然后热闹地讨论着村子的历史演变以及那些久远的名人轶事。这一聊就是多半天的时间。
不得不说,辛增才是个细心的人。村史馆里的每件物品上,都贴着一张红色的标签,上面清楚地写着捐赠人的姓名、捐赠时间、捐赠物品名称及它们的使用年代。“村子里出过很多名人和英雄,我们虽然把这些人的照片整理了出来,但他们的生平经历还没有完善,接下来,我们打算让村里有文化的人写下来,张贴到墙上,让好家风、好民风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望着墙上的老照片,辛增才心里又有了另一番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