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碑复立 唤醒安氏家族记忆
文/图 本报记者 陈金路 本报通讯员 安丙强
“9月13日,我们家族很多人都来了,将在沟边沉寂数十年的六世祖安跃拔及其父亲、祖父墓碑清理规整,护送其回归安氏先茔。”10月18日,度假区于集镇林庙村村民安玉林仍沉浸在前不久为祖上重立古碑的喜悦中。
当古碑拂去尘埃、重新被立起的那一刻,不仅是三块古碑的“归位”,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家族对话,是后人对先祖的致敬,亦是家族记忆的重新唤醒。
武举出身 儒将风骨
从安氏家谱可以得知,明朝中叶,始祖安礼携八千金巨资,从洪洞来聊城经商。他喜爱聊城的山水风物、绚丽人文,便在此娶妻生子、安家落户。精明的商人,善于未雨绸缪、计划未来。他在当时尚属荒凉的林庙购置田产、建造房舍,为子孙打下了基业。
安跃拔是安氏家族在聊城的第六世。在安氏家族的历史长卷中,安跃拔时期无疑是最具光彩的。安跃拔,字文华,生于顺治初年,康熙五年(1666年)高中武举,自此开启了“文武兼修”的一生。康熙十三年,他随军征战大江南北,从最初的押运粮草到奔赴一线冲锋陷阵——征荆州、探慈利贼巢、鏖战洞庭湖,他身先士卒,凭河夺贼器械,在夜晚带领精兵渡河,分七路进击,擒贼无数。因战功显赫,安跃拔一路升至广东潮州总兵。
康熙四十九年,安跃拔告老还乡,官职为从一品。他在聊城古城区辛巳牌坊口南修建了自己的府邸,从此,这条街就被称为“安宅街”。安宅街位于光岳楼楼南原聊城师范学校西侧,长约180米、宽约5米,南与考院街、北与观前街垂直相交。
安跃拔告老还乡后,办义学启民智、修道路便民行,力行善举,惠泽乡里。因其荣光,其父安志祥、祖父安谦吉皆被诰赠为荣禄大夫。安氏家族人才辈出,更让这份荣耀得以延续:安跃拔长子安洪德为举人,在四川任职期间政声卓著;次子安泽德虽英年早逝,亦为武举;三子安洺德官至五品;道光年间的安庆澜更是高中进士,官至湖广天门知县。
清廉奉公 光岳留名
安跃拔虽是武将,却不乏文采,堪称文武兼备。他长于书法,光岳楼南面东、西侧券门上的“凤城仙阙”“阆苑瀛洲”横额、二层楼南向悬挂的“宇宙文衡”匾额,均是他的手迹,笔法苍劲有力,颇见功底。
“宇宙文衡”为颜体书写,大气磅礴,为“安跃拔薰沐书”,是其香薰沐浴后动笔书写,足见其恭敬之心。如今,这方匾额已成为聊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安跃拔能在光岳楼留名,绝非仅因战功与书法,更因其高尚品行。官至从一品的他,始终坚守清廉底线:在广东任职时,铁矿、淘沙、制盐等行业分“份钱”是当地不成文的惯例,历任官吏多坦然收受,他却“一无所取”;镇守潮州五年,他除盗贼、兴仁政,百姓携鸡鸭酒米犒劳,他亦婉拒。母丧归乡后,他定堂号为“遵训”,“不接外事”“不扰地方”,还常赒恤族党、设立义学,最终被供奉于“乡贤祠”。
这种一心为民的精神品格,也传给了长子安洪德。康熙五十九年,安洪德中举后,先署理湖北孝感知县,后实授应山知县。到任后,他轻车简从遍历乡野、问民疾苦,免苛派、兴水利、劝农耕,仅一年便让当地凋敝渐除。他主持修建的“安顺桥”,寓意“平安顺利”,至今沿用其手书匾额,成为父子二人“以民为本”的见证。
家族精神代代传承
康熙五十九年,77岁的安跃拔病故。“字甲天下”的状元邓钟岳为他立传,协办大学士彭维新为他撰写墓志铭。
如今,安跃拔及其父亲、祖父的墓碑重新立起,它们所承载的,早已不只是几个人的名字。对安氏族人而言,这是对“祖德流芳远,宗功世泽长”的具象诠释——从山西洪洞迁来的安氏始祖安礼,为子孙购置田产的远见;到安跃拔“文武全才、清廉奉公”的标杆;再到安洪德“心系百姓”的传承,家族精神皆凝于碑石之上。
古碑无言,却在默默诉说着一段家族奋斗史。它提醒后人:没有先祖的开拓与坚守,便没有今日的传承;而这种“崇文尚武、清廉为民”的精神,也将随着碑石的树立,在时光中继续流淌,成为聊城历史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