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心灵处方”
本报记者 刘敏
本报通讯员 左亚楠
重症医学科(ICU),被称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这里,心电监护仪的警报声此起彼伏,输液泵的指示灯昼夜不息,每一秒都关乎生命的延续。”10月12日,聊城市妇幼保健院(聊城市中心医院)ICU护士贾梦谈起自己的工作时说。在这个特殊的战场上,她用“叙事护理”搭建起与患者沟通的桥梁。
前不久,贾梦上夜班时发现1号病床的房先生辗转难眠,愁容满面地望着天花板。房先生是一名多发伤患者,因车祸导致多发肋骨骨折、骨盆骨折及脾破裂,虽已完成脾切除与回肠修补手术,但仍需病情稳定后接受骨折手术,身心双重压力让他备受煎熬。
“怎么还没睡?是不是伤口又疼了?”贾梦一轻声问道。房先生叹了口气,满是无奈:“我也想睡,可心里乱得很。好好的怎么就出了车祸?同车的人都没事回家了,就我还躺在这里。”他顿了顿,又沮丧地补充道,“就算好了,估计以后也啥都干不了了。”
面对房先生的消极情绪,贾梦一没有急于劝说,而是耐心倾听,并引导他换个角度看待现状:“您得想想,能保住性命就是最大的幸运。比起事故中不幸离世的人,咱们还有康复的机会。您刚来的时候还插着管,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现在恢复得越来越好,只要坚持调理和锻炼,肯定能好起来。”
在贾梦一的开导下,房先生的情绪逐渐平复,但仍坦言:“道理我都懂,可就是控制不住胡思乱想,越焦虑越睡不着,而且白天睡多了,晚上就精神。”了解到房先生的困扰后,贾梦一给出建议:“这样容易作息颠倒,白天得少睡。明天让您家人带个收音机来,听听节目打发时间,晚上或许就能睡好了。”
房先生听从了建议。几天后,贾梦一上白班时,便听到病房里传来评书声——房先生正津津有味地听《杨家将》。“你这办法真管用!白天听评书不无聊了,晚上也能睡踏实了。”房先生笑着向她道谢。
在ICU,先进的医疗技术能稳住患者的生命体征,却难以驱散他们内心的恐惧与焦虑。而叙事护理,通过倾听患者心声、接纳负面情绪、化解心理困扰,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正如贾梦一所言,叙事护理并非医疗的“附加项”,而是与技术同等重要的“康复支柱”,它能帮助患者从身心“破碎”的困境中走出来,逐步完成身心“整合”,重拾康复的信心与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