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不是真的“老糊涂”
记忆门诊与“遗忘”赛跑
文/图 本报记者 鞠圣娇
如果有人问你,“今年是哪一年?”“今天是星期几?”“100减7再减7等于几?”对于这些问题,绝大部分人都能给出正确答案。
在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记忆门诊(认知障碍门诊),这些简单的问题被重复问起,尽管患者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但医师郭倩始终认真记录,并鼓励患者继续作答。随着病情的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逐渐失去记忆,回答这些问题变得困难。
随着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今年1月,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设立了记忆门诊,关注这部分正逐渐被阴影笼罩的人。
患病后的变化——
他为什么变成这样了?
65岁的张传新(化名)曾是远近闻名的大厨,最近,家人发现他不会使用燃气灶了,勉强做出来的饭菜,有时太咸,有时太油。
“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张传新的家人想不出原因。偶然的机会,张传新来到记忆门诊,郭倩使用量表对他进行了评估,完善了颅脑核磁及相关血液、脑脊液的检查,综合检查结果,郭倩认为患者目前处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
不是所有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都像张传新这么幸运,很多患者到了疾病中期才找到记忆门诊。“记忆力下降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最明显的特征之一,为方便患者就诊,我们取了‘记忆门诊’这个名字。”郭倩说,实际上,除了记忆力下降之外,阿尔茨海默病还有很多临床表现,比如语言障碍(语言内容空洞、重复)、视觉空间感知障碍(对空间结构的辨别障碍)、失认症(如对人的面孔失去辨识能力)、执行功能障碍(如原来会使用的一些电器,现在不会使用了)和其他障碍(如妄想、幻觉、抑郁、攻击行为、性格改变等)。
目前,在我国,痴呆症的患病率为6.04%,其中阿尔茨海默病为3.94%,血管性痴呆为1.57%,其他类型的痴呆症为0.53%。
疾病早期,仅凭症状很难判断患病原因,需要医师通过量表、影像学、血液、脑脊液等检查进行判断,其中,量表筛查是记忆门诊最常做的工作之一,结合量表,医师会不带感情地向患者或家属提出各类问题,根据得分来判定疾病种类和严重程度。但提问也是有技巧的,“比如,问患者100减7等于多少,继续追问时,应该问再减7等于多少,而不能问93减7等于多少。”郭倩说,有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容易忘记第一个问题的结果,不同的提问方式可能会影响医生对疾病的判断。
不可逆转的过程——
正确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有的患者会抵触患病的事实,不愿意承认自己将逐渐失去记忆,更不愿接受正规治疗。“我就是有点儿忘事,怎么就是患病呢?”“我爸爸不是‘老糊涂’吗?怎么会是老年痴呆?”在记忆门诊,患者和家属有时不能接受确诊阿尔茨海默病的事实,这跟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没有明显症状有关。该病虽然不可逆转,但病情进展不快。
阿尔茨海默病起病隐匿,有时,患者感觉到学习能力、注意力下降,但因不影响正常生活,未引起重视,“患病早期是最好的干预时机,但患病早期的就诊人数不多。”郭倩说,很多患者都是到了中期才来就诊,尽管这些患者看上去没有异常,但通过交谈就可以发现明显异样,比如,有的患者记不起日常用品名称,有的患者说话颠三倒四、多次重复,有的患者出现了抑郁、躁狂等精神类疾病症状。随着大脑结构改变,患者病情会逐渐加重,自理能力逐渐丧失,患者家属对其照顾的难度也逐渐增加。
根据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发布的报告,每过3秒钟,全世界就会有一个人走入阿尔茨海默病的世界,对大多数家庭来说,这种残酷现实难以承受。市民李明(化名)的爷爷确诊了阿尔茨海默病,老人一开始只是忘事,后来变得反应淡漠,不再跟家人沟通,还曾多次走失。李明的奶奶起初还能照顾老伴,督促老伴吃药以延缓病情进展,但后来,她渐渐力不从心,只好让孩子轮流陪护——这也反映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庭现状,照顾阿尔茨海默病需要消耗家人大量的精力和体力,尽管年轻人因为体力、认知能力等因素,更适合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照顾者,但大多数家庭做不到这一点。
为家属提供心理支持——
陪他们走过这一漫长过程
“吃饱了吗?”
“好姐姐,你怎么不让我吃午饭?你真是心狠哟。”
“你先吃这个苹果,我去给你做饭。”
这是张红英(化名)和83岁母亲吴老太在午饭后的一段对话,为何刚吃过饭的吴老太说自己没吃过午饭,还喊女儿为“姐姐”?
吴老太年轻时性格温柔、爱干净,左邻右舍都夸赞她。5年前,她性格大变,见谁都要骂两句。后来,吴老太在济南确诊阿尔茨海默病,张红英开始整日陪伴母亲。近两年,吴老太失去了往日整洁的习惯,把张红英当成“姐姐”,有时刚吃过饭,还要求再吃一顿。张红英曾尝试着跟母亲讲道理,但并没有效果,这让她很沮丧。
记忆门诊的出现像是一道亮光。郭倩耐心听张红英的倾诉,告诉她不如就顺着老人的想法来,“因为患者大脑发生了退行性病变,不再具有正常思维,如果照顾者一味坚持,可能会让患者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容易产生不正常的情绪。”听了郭倩的安慰,张红英不再纠结,也不再对母亲有过高的要求。当母亲喊她“姐姐”时,她痛快答应,当母亲要求再吃饭时,她按郭倩说的,转移母亲的注意力。她明白,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终有一天,母亲将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她需要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母亲。
“我们无法感同身受患者家属的压力,听他们吐槽,安抚他们疲惫的身心,向他们介绍疾病进程,能让患者获得更好的照顾。”郭倩把对患者的关注延伸到对家属的关怀上,她准备成立病友会,为患者家属提供一个情绪出口,舒缓他们的身心压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将越来越多。如今,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正建设认知功能训练中心,供早期或中期的认知障碍患者进行训练,延缓疾病进展,进一步提高人们对认知障碍的认识,以便患者及时就诊。
记者手记
守护他们 早期干预很重要
网络上有不少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宣传,还有不少患者家属撰写照顾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故事,这些故事中饱含的亲情、友情,让人感动,让我们对这个疾病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
在感动之余,我们更要关注阿尔茨海默病本身,作为老龄人口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阿尔茨海默病和其引发的社会性问题,正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因需要对患者进行贴身照顾,照顾者常常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同时,有些照顾者缺少必要的知识,无法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比如进行一些认知训练,鼓励患者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很多大城市,有义工机构会给予照顾者以心理支持,确保他们的身心健康。
当然,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学会甄别阿尔茨海默病,不把父母或自己身上出现的异样行为当作正常的衰老过程,应该及时就诊,请医师通过专业判断来决定是否进行早期干预。
当自己或家人出现记忆力减退、难以完成正常家务、无法独立解决问题、无法准确定位熟悉的地点、无法判断准确的时间等状况时,就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了。
鞠圣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