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版
放大+  缩小-   默认o

35年,浇灌“孝德之树”

——度假区朱老庄镇五乡杜村获全国“敬老文明号”殊荣背后

90岁以上老人收到重阳节礼品

村文艺志愿服务队表演节目

村干部为老人佩戴红花

村中老人才艺表演

本报记者 贾新伟

本报通讯员 郭安凯 葛凯丽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精神基因,也是乡村文明的核心价值之一。

在度假区朱老庄镇,有一个名为五乡杜村的普通村庄。近日,该村捧回了一项沉甸甸的“国字号”荣誉——全国“敬老文明号”。这份殊荣,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场跨越35个春秋的温暖接力,是全村人用孝心与坚持浇灌出的“孝德之树”。

一份坚持

重阳节“必修课”,一上就是35年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潮让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但村‘两委’却敏锐地发现,尊老敬老的淳朴民风有所淡化,于是商定,必须把这份美德找回来!”村党总支书记杜路之回忆。自1990年起,农历九月初九被定为“全村敬老日”,开展“敬老助老”评选表彰,这也成了全村人每年雷打不动的“必修课”。

这一坚持,就是35年。如今,村里有653位60岁以上的老人,如何确保评选公平公正、让人信服?村里有一套“老规矩”:由老年人组成评选小组,制定贴近生活的“三心”“三境”“四和”评选标准——评选“孝敬子女”,看孝心、责任心、爱心,照料非亲非故老人的善举也纳入考量;评选“明知老人”,比老人体谅子女、培育家风、维系和谐的境界;“模范家庭”评选则重点考察“四和”,即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勤劳和顺、公益和美。

“评选过程每一步都公开透明,评出的模范都是实打实的榜样,都能让大家心服口服,真正起到引领作用。”评选小组成员杜广才说。

35年来,该村投入资金逾10万元,颁出1000余张荣誉证书。每一张证书,都是一颗道德的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一种风尚

从榜样带动到蔚然成风

每年的重阳节,是五乡杜村最热闹的日子。文艺会演、表彰仪式、模范经验分享……掌声与笑容,构成了乡村文明最生动的图景。

“照顾公婆是应该的,没想到村里还给我颁了奖。现在,村里的年轻人也纷纷效仿、争相敬老,这是最令人欣慰的。”荣获“孝敬子女”称号的杭喜梅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心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村“两委”遵循“我们照顾好现在的老人,让后人照顾好未来的我们”这一朴素理念,构建起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志愿者李占国和其他志愿者每周都会去看望独居老人,从农忙时节到日常起居,从打扫卫生到代购物品,他们用点滴行动,为独居老人织就一张温情的守护网。

一项创新

银发智囊团诠释老有所为

在五乡杜村,老年人不仅是受照顾的对象,更是乡村治理的主角。由老教师、老干部组成的老年人协会,是村里不可或缺的银发智囊团。

他们宣传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摸排老人需求,调解邻里矛盾。从村里道路硬化到“幸福食堂”的筹建,都能看到他们捐款捐物、奔走忙碌的身影。

“我们老年人不仅要安享晚年,更要为村庄发展作贡献。调解矛盾、编纂村志、传承家风,这些事我们都乐意干。”老年人协会会长杜民元说。

一套体系

立体化服务托举“最美夕阳红”

进入新时代,五乡杜村将尊老敬老全面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构建起立体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针对独居老人,建立定期探访机制,规范签订《家庭赡养协议书》;设立“幸福食堂”,让老人吃饭不再犯难。“在这里吃饭方便又可口,还能和老伙计们见面聊天,特别开心。”11月12日,在食堂用餐的杜秋喜说。

村卫生室联合上级部门为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动态跟踪慢病人群;老年人活动中心设施齐全,老年门球队在市级比赛中屡创佳绩,成为村里的一段佳话;村里与公交公司共建21路公交车始发站,让老人的出行更加便捷无忧……

35年初心不改,35载孝风传承。五乡杜村用一场跨越时光的温暖实践,在鲁西大地上写下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安”的生动答卷,也为乡村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学可鉴的“五乡杜样本”。(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25-11-14 ——度假区朱老庄镇五乡杜村获全国“敬老文明号”殊荣背后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8793.html 1 35年,浇灌“孝德之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