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治理校园热梗宜疏不宜堵

□ 李丽

近日,新华社《烂梗“侵”校园,如何管?》一文引发社会广泛关注。2025年教育部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小学生口头禅高频词TOP10中,网络热词占比高达78%。这些中小学生脱口而出的网络热梗,不少含有低俗、歧视甚至暴力内容。当“烂梗”在校园蔓延,不仅污染语言环境,还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产生危害。网络时代,如何引导青少年守护母语之美,已成为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

热梗风靡校园,其深层原因在于青少年的“社交”需求。在孩子们的认知中,掌握热梗,能快速融入同伴圈子,反之则可能被嘲笑“落伍”,甚至被边缘化。这种渴望融入的心理本无可厚非,关键在于如何引导他们将热梗表达转化为语言学习的契机。

教育的智慧在疏而非在堵。首先,要教会孩子辨别梗的优劣。与其一味否定,不如与他们共同探讨语言的内涵:当“心花怒放”被“绝绝子”替代、“喜出望外”被“YYDS”覆盖,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便大打折扣。通过对多样化词语的剖析,培养他们的语言审美能力。其次,要引导孩子注意语言使用的场合。同一表达在不同情境、面对不同对象时,产生的效果可能截然不同,这就需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和语境感知能力。

家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在日常交流中,成年人应有意识地使用丰富、精准、积极的语言,包括适时恰当地运用健康流行语进行示范。当孩子说出“包的”时,可以引导其理解“我保证”“责任在我肩”的寓意,将随口保证升华为责任感,培养其契约精神。这种潜移默化的引导,比单纯说教更易被接受。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印记。禁止网络语言既不现实,也不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如“city不city”这类表达,既体现时代特征,也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形式。我们要做的是培养孩子的语言鉴赏能力——让他们既能理解“小孩哥、小孩姐”的诙谐,也能领略“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典雅;既能玩转网络热梗,也能品味经典诗词的韵味。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传承纽带。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智慧的引导,帮助年轻一代既会用网络热梗增添生活趣味,更能以锦绣文字表达思想。这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长期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营造积极向上的语言环境,让传统语言的魅力照亮他们的成长之路。

2025-11-14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8798.html 1 治理校园热梗宜疏不宜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