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古朴村史馆 又闻机杼声

村民在村史馆体验手工织布过程

曾用来铡草的铡刀年代感十足

文/图 本报记者 赵艳君

30多年没碰过织布机的刘爱芳,再次看到它时,一种亲切的感觉油然而生。

4月1日,莘县董杜庄镇邵庄村乡村记忆博物馆里,57岁的刘爱芳坐在织布机前,脚底上下踩动,左右手翻飞不停。织布梭来来回回间,色彩艳丽的粗布,一点点展现在村民面前。

2021年9月份,邵庄村乡村记忆博物馆开门纳客。很快,这个占地400多平方米、拥有近400件老物件的村史馆,成了十里八乡村民的热门打卡地。

正是在那个时候,刘爱芳尝试着坐在了村史馆的织布机前。上了年纪的参观者们,听到久违的织布声会相视而笑,一同回忆陈年旧事,言谈间尽是感慨。

见到这个“新鲜”的老物件,年轻人眼里更多的是惊喜,听到刘爱芳讲述自己十五六岁织布纺线的往事时,年轻人又对上辈人的勤奋努力心生敬意。

“村史馆留下的乡村记忆,老物件讲述的奋斗故事,可以激励更多年轻人努力前行、开拓进取。”董杜庄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王海华颇为欣慰地说,这也正是乡村建设村史馆的一大用意。

据考证,明初时期,有部分邵氏族人随移民大潮迁至董杜庄镇邵庄村,数百年来,一代又一代邵庄村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

事实上,这个特色鲜明的村史馆得以开门迎客,离不开一位企业家的慷慨解囊。

作为从邵庄村走出去的成功人士,邵英朝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几乎都浓缩进了这座古朴典雅的村史馆。“昔日挥锄念故土胸怀壮志 今朝筑梦绘蓝图乡村振兴”,村史馆入口处的这两句话,则直白地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深情和期待。

年近六旬的邵英朝不仅无偿提供场地,还将自己收藏的300余件老物件悉数捐赠出来,最终成就了这个内容丰富、留住乡愁的村史馆,用烙有时代印记的老物件讲述着邵庄村的历史变迁。

邵庄村史馆规划有经典记忆、炊烟袅袅、农耕文明、工匠精神、美丽邵庄五个展厅,每个展厅摆放的老物件都别有深意。

老式家具、锅碗瓢盆、水缸风箱,瞬间勾起人们心底最柔软的回忆,依稀可以看到炊烟袅袅的村庄以及父辈们在锅灶边为一日三餐忙碌的身影。

纺车、织布机和各种各样的农耕器具,安静地立在那里,四周墙上张贴的几幅农耕图,让这些农耕工具变得灵动起来,从而引发参观者的联想:阳光明媚,人和牛在田间辛苦劳作。村民挥鞭吆喝,牵牛耕地、耙地,脸上满是对丰收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邵庄村是鲁西大地上有着光荣传统的红色热土。村史馆中展出的英烈故事、书法长卷等展品,真实记录了在特殊年代里,邵庄村人拼搏奋斗、不畏牺牲的英雄事迹,同时,也激励着今天的邵庄村人永远铭记历史,坚定传承红色基因,在新时代努力奋斗。

据王海华介绍,邵庄村是远近闻名的美丽宜居乡村,“近年来,董杜庄镇将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激活乡村人文资源、打造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举措,通过挖掘文化底蕴、民俗风情、产业特色,打造高标准乡村振兴示范村,逐步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辐射周边的发展新格局。”

2022-04-12 2 2 聊城晚报 content_7944.html 1 古朴村史馆 又闻机杼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