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西望 向未来
——智慧、生态、活力的聊城高铁新区呼之欲出
■ 张英东
春晖如金,映照水城大地;河湖秀美,旖旎古城风光。智慧控制、生态宜居、活力四射的聊城高铁新区呼之欲出,绽放耀眼光芒。
4月20日,笔者从聊城高铁新区发展服务中心获悉,高铁新区的城市控制性规划已经初步完成,一座高品质、现代化的产业新城正式“布局落子”。
昔日的聊城,“舟楫如云,帆樯蔽日”,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黄河和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让聊城成为一颗璀璨的“两河明珠”。
新故相推舒画卷,丹青妙手向翠峰。如今,随着京九高铁、济郑高铁、雄商高铁以及聊城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聊邯长高铁的推进,高铁新区作为聊城的交通核心区域,将成为山东产业在国内大循环格局中西向占领内陆市场、北向融入京津冀、南向联系苏浙粤的重要枢纽。
一张蓝图已绘就,一座新城正崛起。“我们要力争‘一年全面起势、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初具规模’。”聊城市政府副秘书长、聊城高铁新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郭志刚表示,站在新的高起点上,聊城高铁新区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向着建设魅力宜居水城、活力枢纽城市的目标奋勇前进。
城市定位立足高远
聊城,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徒骇河、大运河孕育了这座水上古城。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聊城高铁新区即将拔地而起。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聊城高铁新区将魅力宜居水城、活力枢纽城市作为建设总目标,将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城市、缔造幸福的人文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作为建设分目标,搭建创新、生态、韧性的城市骨架,建设中国北方最具“水城”特色的明星城市。
——建设魅力宜居水城。聊城有着水城特色得天独厚、自然禀赋张力迸发的宜居环境。丰富的河湖森林资源,显著改善的城乡环境,越来越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这是聊城高铁新区赖以仰仗的资源禀赋,也是其未来高质量发展的信心所在。
——建设活力枢纽城市。聊城有着新发展格局下连接南北、贯通东西的通达区位。随着国内大循环格局的构建和立体交通网的成形,我市日益成为山东产业西向占领内陆市场、北向融入京津冀、南向联系苏浙粤的重要枢纽。作为聊城交通网的核心区,高铁新区的发展势能强劲、发展动力充足。
——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的创新城市。聊城有着传统动能优化提升、新动能日益充盈的产业基础。工业门类齐全、积淀深厚,链条化、集群化发展势头正劲;农业基础稳固、产品丰富,现代化、品牌化程度大幅提升。承接新动能、建设新动能、发展新动能,聊城高铁新区以“新”定位,空间规划处处体现“新”特色。
——建设缔造幸福的人文城市。聊城有着黄河运河文明交汇、传统时尚气质交融的人文底色。聊城人民深受儒家文化、农耕文化、老区精神和商业文明熏陶,涵养出忠厚仁义、崇文重商、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优秀品格。这是聊城高铁新区赓续的精神血脉,也是其承载的厚重人文底蕴。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韧性城市。聊城拥有重大战略叠加带来的政策红利、城镇化加速创造的巨大需求、劳动力相对充沛的人口潜力、吸引力与日俱增的营商环境,为加快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放眼全国各地的高铁新城,无一不是城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引擎”。聊城高铁新区也必将成为聊城未来发展的动能所在,为建设“六个新聊城”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产业布局功能完备
科学、合理的城市产业布局,是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效率生产、高水平管理的重要途径。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是聊城高铁新区的总体产业发展布局。
未来,聊城高铁新区将是聊城新兴的商贸办公、商业服务、文教科研、产业和生活服务功能区。聊城高铁新区以聊城高铁站的建设为契机,吸引高新技术、科研、商贸等功能落位,使之成为聊城中心城区跨越发展的新增长点。
结合聊城市对高铁新区的发展定位及自身发展机遇,聊城高铁新区确立了区域、山东省和聊城市三个层面的整体定位。
——区域层面,打造冀鲁豫区域总部基地。聊城高铁新区依托京九高铁、郑济高铁两大高铁主轴带来的巨大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积极引流、驻流,将流量转换成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有望实现从枢纽城市到区域总部基地的跃升。
——山东省层面,打造山东数字创新产业集聚区。聊城高铁新区树立区域协同发展的理念,依托高铁1小时接入北京、雄安、郑州、济南和青岛五大中心城市的机遇,积极承接中心城市的产业和功能转移,打造面向五大中心城市的支持型城市。
——聊城市层面,打造聊城现代服务业创新试验区。新时期的铁路交通带动了聊城的发展,聊城在高铁的驱动之下,将形成“一体两翼”的城市发展格局。聊城向东依托开发区、高新区推进济聊同城,向西依托高铁新区推进枢纽经济区建设,构建城市生活服务新引擎。
结合北京、雄安数字科技资源,以及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发展要求,聊城高铁新区迎来产业承接机遇,构建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数据流“四流合一”综合体,整合物流产业资源,提供“一揽子”物流商贸服务。
无论是文旅体验、艺术教育、文化交流,还是零售体验、商贸展示、数字消费,聊城高铁新区重点发展科创服务、物流商贸和高品质城市服务三大核心产业,延伸发展总部经济、数字经济、电商物流和科研教育等产业。
交通路网是一座城市的骨架,也是承载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础。聊城高铁新区规划形成“一横两纵”准快速路系统,“五横两纵”主干路系统和“五横五纵”次干路系统,集中建设区内城市道路总长约158公里,城市道路网密度约为8公里/平方公里。城市道路网的相互贯通和衔接,将实现“宏观、微观”良性循环,让交通管理变得更加智慧。
生态宜居绿色低碳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如何塑造复合型生态空间,从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聊城高铁新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着力构建韧性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低碳城市生态发展框架和可持续生态发展框架。
——打造韧性且多元的水系统。聊城高铁新区南部,多条河渠交汇,田园生态基底条件优良;北部规划有多条水体,连通城市水系,构成可持续的生态空间发展框架。
这些水系与古城水系相连,将聊城高铁新区塑造成新北方水城。这是对古城空间特质、江北水城意向的传承与延续,更是对当代聊城人水关系的全新诠释。
——打造复合渗透的绿地系统。聊城高铁新区依托良好的生态基底,形成三级生态绿廊,交织成网,保证了生态空间的连续性,建立稳定健康的绿地生态系统。
晴朗的日子里,阳光铺满河湖,波光粼粼、浮光跃金。两岸的柳枝迎风飞舞,漫步湖畔栈道,一场与春天的约会回味悠长。
——打造顺应环境的清风廊道。聊城高铁新区夏季主导风向为南风,依托绿廊以及河流形成南北向夏季主风廊,带来凉爽;冬季主导风向为北风,北部设置复合防风林带,阻隔冬季北方冷空气,使区域内形成温暖的冬季小气候。
城市发展,公益先行。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各类配套设施,是老百姓关心、关注的重点。
聊城高铁新区结合自身实际,促进居住与就业适度平衡,强化土地复合开发和混合利用,规划增加三类商住混合用地。
合理构建城市生活圈。分级配置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社区中心和街坊中心。
围绕社区中心,配置公共交通换乘枢纽、中学、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养老服务中心等,规划建设4个15分钟生活圈,每个生活圈服务半径约1公里,服务人口约5万人。
围绕街坊中心,配置小学、幼儿园、社区服务站、文化活动站、室外综合健身场地和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等,规划27个5—10分钟生活圈,服务半径300—500米,服务人口0.5万—2.5万人。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城西望、向未来,聊城高铁新区正以美丽、智慧、生态、宜居、活力为目标,以增进民生福祉为己任,绘高楼广厦千万间,点朱红翠绿万千,描纵横大路之交错,摹灯火辉煌以阑珊,齐筑一方崛起,让全市人民共享水城新华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