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副刊
标题导航
放大+  缩小-   默认o

书之韵

编者按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读书,千百年来已融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特有的文化符号。

今天,阅读意味着什么?一千个读者可能有一千个答案:或许是体验、或许是相遇、或许是追寻……它让我们在浩瀚书海中经历千种人生、遇到心灵知己、寻找精神力量,让我们探寻先辈们曾经抵达的精神高度,也在学思践悟中成就更好的自己。

4月23日是第27个世界读书日,我们特别编辑了一组与阅读有关的稿件,与读者一起感受这座城市氤氲的书香之气,感悟阅读连接的过去和未来。


那些年,我抄过六十六本书


■ 钱国宏


放眼当下,人们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抄书的人估计更是凤毛麟角了。而我小时候,就做过一件很多人没做过、甚至没听过的事情:抄书。

我生在农村长在乡下。少年时,我的求知欲特别旺盛,对书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真像作家高尔基说的那样,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了面包上——也不分良莠,什么种类的书籍都读!农家院里能有多少藏书啊,所以,那时我可以借阅的书籍极为有限。不到一年时间,全村星星点点的那几十本书便都读腻了,我面临着“断炊”的危险。

恰在此时,班主任老师向我透露了一个消息:邻村有一位退休老教师,他的家里有很多藏书。这一喜讯折腾得我一宿未睡好觉,翌日清早我便贸然跑去那位老教师家借书了。

老教师年届花甲,人极和蔼,文质彬彬。我把来意一说,老人家倒也爽快,立刻答应下来。于是时间不长,我们便结成了无话不谈、因书成友的忘年交——他把自己家中珍藏多年的好书全部向我“敞阅”。他家的藏书在当时看来,有很多是孤本和珍本,如《瓜棚春秋》《诗词格律三味》《诗经》《礼记》《大学》等,其中有一些是线装、竖排、繁体字的书。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线装《唐诗三百首》和“四大名著”。当然,像《三里湾》《李有才板话》《保卫延安》《金光大道》《白洋淀纪事》等名著也让我读之心旷神怡。抚摸着那一部部、一套套、一本本、一摞摞藏书,心里真是有种“欲取之行不端,欲弃之心不甘”的感觉。那种爱不释手却又无法据为己有的矛盾心理折磨了我好长时间,最后想出一剂药方:抄书!

我用攒下的零花钱买来廉价的烧纸(农村上坟祭奠先人用的纸钱),裁订成本,一个人闷在小屋里起早贪黑地抄。一行行一页页,密密麻麻,有如群蚁排衙。抄书绝对是个苦差事,春秋两季还好说,冬夏最难熬。三伏天烈日炎炎,屋内如蒸似燎。凭桌“码字”,层出不穷的汗珠子顺着脑门和脊梁沟成溜儿地淌,腌得肉皮子火辣辣地疼。每每抄完半页,就要将烧纸拿到太阳底下去晒干——手、腕、臂上淌下的汗,将纸洇湿了。三九天朔风凛冽,全身颤抖,手僵指硬,只好边焐边抄,诚如宋濂所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但书中精彩的段落、惊心动魄的情节和深邃的哲理常令我激动扼腕,赞叹唏嘘,完全忘了抄写所带来的种种艰辛。心湖薰风袅袅、阳光灿烂——抄书,也是一种独特的享受呢。

那几年我整整抄了66本书,把老教师家中所有的藏书都“啃”了个遍。那些书多半是文学名著和古籍经典。我边读边抄边消化,受益匪浅。老教师很为我这种孜孜不倦、硁硁以求的精神所感动,每次去换书时他都慷慨开架,并留我小坐,跟我谈书、谈理想、谈社会、谈做人。在我看来,老人家即是一部书,一部阅历沧桑、内涵丰富的书,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我们之间的友谊也奇迹般地向前发展着,直至后来升格为翁婿关系——他把他的独生女,一个文静而俊秀的大学生给我做了媳妇——也许这是对我抄书的奖励吧!

闲暇时,翻出珍藏的旧日抄书,心里就会泛起一种莫名的激动和感慨;我怀念那段抄书的日子,虽然很苦,但苦中有乐,更为重要的是,它缔结了我一生的书缘,使我的人生增加了广度和厚度。


书能香我不须花


■ 朱海波


与书的缘分似乎早已注定。出身农家的我小时候没什么爱好,唯好看书、写文章,书是高年级同学淘汰下来的课本,写文章就是记日记。

我的邻居是一位高中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那可是人才,他家里的书很多,在一个牛棚里扔得到处都是。那个牛棚就成了我看书的所在,有一次看得入迷了,人家喂完牛走了,我却被锁在里面。

1993年,考上大学后不久,我给《山东大学报》投了第一篇稿件,题目叫《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没想到居然发表了,发在右下角,约有五六百字——当然,这是编辑老师的鼓励之意。从那以后,我与文字、与报纸就更结下不解之缘,四年中发表了几十篇文章,只可惜,现在这些报纸早就找不到了,只留下一段美好回忆。

刚到报社时的那种新鲜感似乎还没散去,然,二十余年已过去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有一段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每每读到这儿,都不禁让人生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

工作期间,对书的热爱始终没有中断。前几年,到冠县梨园游玩,遇到一位小伙子正卖各式各样的小人书,有的纸张被磨得菲薄,有的贴着胶带,还有的被老鼠咬了半边,一看就知道是上世纪80年代的“真品”。我如获至宝,挑了一套《岳飞传》,原价每本一角多钱,现在每本10元,回到家,我一天一本不徐不疾地看,这种节奏很让人享受。小时候看是走马观花,因为后面有很多“排队”的,现在有的是时间,所有权也是个人的,给人的感觉是“不是当年,胜似当年”。

随着年龄渐长,对其他事物的兴趣渐淡,唯有对书的热爱与日俱增。光岳楼下的可心书屋是我常去的地方,与别人大兜小兜地买书不同,我买书基本上是一次一本,看完再买。这也是接受了以前贪多嚼不烂的教训,买时看哪本都好,买后则见异思迁,失去了完整看完一本的耐心,书没读下去不说,弄得心里也烦躁。只记得有一次,在书屋外面标着“四元一本、十元三本”的简易货架上,我挑了两本(上下册),为了省两元钱,就又挑了一本。

买书之后就是看书。但凡把书买回,我都盖上印章,签上购买日期,及至看完,再签上看完日期,才把它放到书架上,在没看完之前,它始终是躺在书桌上的。看完后,有可能再看,也有可能写点读后感,算是个小结,当然也有很多时候看到一半不愿看了,那也硬着头皮看下去——哪怕草草收兵,也比有始无终强。当然,有些书要反复看,这是另外一回事。

现在看书完全是兴致使然,不为图什么名声,也没什么压力,与前些年博览群书或动辄定下读多少万字的目标不同,现在更喜欢“沉下去”读,把书读薄、读透,读出里面的韵味和哲理来。一部《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我看了不下五遍,每一次看都有不同的感悟。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读书半生,时常有“百无一用是书生”之叹,在很多事上表现得也很笨拙,但我不曾后悔,以后就沿着这条路静静地走下去吧,这是我所希望的。


挚爱(外二首)


■ 孟军


花在路边开着

春风灌满衣袖

披一身的霞光

我等一个

自大唐来的男子


无数的诗行

出自他的心里

流传于世

我是一尾鱼儿

畅游在他写出的诗海里


桃花源


不必去远方

一座爬满蔷薇的小房子

一张长书桌

一盏橙黄色的小台灯

两把原木色的小椅子


有时背靠着背

促膝而坐时趴在你的膝上眯一会

安静地读书写作

就是世界最好的样子


一身书香的女子

端来一杯滚烫的咖啡

不能独活的人世

书在枕边

你在身边


浮生一日


不去湖边

也不去滨河看桃花开

今天

我就在路边等着

等穿绿衣服的邮差


他会带来你写的书

一字一句

是你创造的世界


我闭门不出

似风过竹林

鱼游深海


“道”在字里行间


■ 钟金旺


在安徽省黟县西递村,有一处古民居“履福堂”,里面有这样一副木刻楹联:“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这副楹联道出了古徽州一大户人家的家风,那就是让后代子孙积德行善、多读书。

多读书、读好书,是许多家庭对后世子孙的期望,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得以延续和五千年文明得以传承的载体。关于读书的好处,我这里不做过多赘述了。我只来谈一谈自己读书过程中的一些感受。

读大学期间,我一有空就走进学校的图书馆,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遨游。每读完一本书或看完一篇文章,感觉自己的知识积累又提升了一个层次。读书人写作讲究文以载道,也就是每本书的作者都想告诉读者一些道理,进而向世人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我们在读书时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看清作者的意图。比如《水浒传》中施耐庵笔下的鲁智深疾恶如仇,爱伸张正义。这是作者对鲁智深这个人物的极力褒扬。在写拳打镇关西时,作者不厌其烦地写鲁智深的拳头——“打在(郑屠)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打眼睛——“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打太阳穴——“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这分明是作者借鲁智深的拳头打世间恶人,为好人出气。作者对鲁智深的性格是赞赏的,对他的行为是赞扬和肯定的。施耐庵还让鲁智深得以善终——坐化成佛,因为成佛是一个僧人修行的最高境界。反观作者对宋江的描写就不那么友好了。宋江在浔阳楼题反诗被捉后,戴宗为了使宋江活命,让宋江装疯。宋江在装疯后被打,熬不过酷刑招供。让人被打,是对人的羞辱,这样丑化地描写宋江,是作者在表达对宋江的嘲讽和厌恶。表面上宋江仗义疏财,人送外号“及时雨”,但施耐庵笔下宋江的许多行为都不是君子所为——如为逼朱仝上梁山指使李逵劈死4岁的小衙内、强迫扈三娘嫁给心灵肮脏行为龌龊的王英、施诡计杀百姓骗取秦明上山落草等等。这也难怪作者写让宋江挨打以表达对宋江的厌恶之情了。

再说说《红楼梦》。我读古典名著的原则,是把自己放到书中那个时代,这样才能理解书中人物的言行和作者意图。《红楼梦》中封建时代对女孩子的要求是含蓄、内敛,不能过于张扬。尤其在婚姻方面,必须是经“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当然我们现代人已摒弃了这些封建糟粕。所以我们看到林黛玉对贾宝玉开始是处处试探,看宝玉是不是真心爱她,而她最终也试探到了宝玉的内心。但她和宝玉都不能说出现代人可以挂在口头的三个字“我爱你”,如果林黛玉说出来,就不是淑女了;如果贾宝玉说出来,就成了浮浪子弟。从作者对宝黛爱情的讴歌,可以看出他对宝黛“木石前盟”是鼓励和赞赏的,尽管这段爱情最终成为悲剧。

这是我对读书的一点浅见,如果我的观点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我的愿望就达到了。


青花瓷上品书香


■ 胡萍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读书,无论文人高士,还是贩夫走卒,都把读书看作一桩乐事。我收藏的两件青花瓷器,上面绘制的就是古人读书的情景。在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品赏之,别有一番意味。

一件是青花印泥盒,制作于民国时期。直径7厘米,高3厘米,盒身扁圆,鼓腹,上下相合。盒盖用青花绘“樵夫读书”图。画面远处,两座山峰高耸云间,四周树木葱茏,山石嶙峋。画面正中的山路上,一微胖的樵夫砍柴归来,一大捆柴草,被他用一根木棍轻松地扛在右肩。只见他右手扶着木棍,左手则捧着一本书,双眼盯着书本,紧抿嘴唇,正津津有味地边走边读。读到精彩处,露出会心一笑。看来,这个樵夫是极爱读书的,平时生活忙碌没大块时间阅读,于是利用走路的碎片化时间阅读,这种好学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古人说:“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樵夫走路时读的是什么呢?我浮想联翩。盒身无纹饰。盒底印有“江西瓷业公司”六个楷体字。这件瓷印泥盒,青花色泽典雅,人物衣褶神态描绘细致,栩栩如生,胎体坚致,白釉温润,层次清晰,保存完好。

还有一件是青花童子读书煤油灯,制作于民国时期。由玻璃灯罩、铁皮灯头、瓷灯座三部分组成。通高约37厘米。灯座呈瓷壶状,有一环形把手,把手上有两个突起。灯座正面,以青花绘一幅童子读书图。只见一童子站在地上,头顶发髻,身着长衫,背后挂一帽子,正双手捧书认真阅读。童子的身边摆放着五个花盆,其中一个花盆上栽种的是芭蕉,肥大的叶子郁郁葱葱。转动灯座,白釉上有醒目的竖写诗句:“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后面有题款:时在民国三十六年,大同造。诗句出自唐代颜真卿的《劝学》,可见,童子读书的画面正是根据此诗句的意境绘制的。煤油灯中间的铁皮灯头锈迹斑斑,上面有“大”字形纹饰和孔洞状花纹,侧边有一个连接小齿轮的旋钮,可调节灯芯控制火光的大小。玻璃灯罩下端鼓鼓的,上端瘦瘦长长,很有特色。这件煤油灯,样式古朴,造型独特,青花色泽青翠,时代特色突出,虽经七十多年时光洗涤,至今仍可使用。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以及娱乐休闲的多元化,不断“挤压”着人们的阅读时间。其实,读书不仅可以改变气质,还能拓宽眼界,增加生命的厚度。清代石成金在《传家宝全集》中说:“人生在世,唯读书、耕田二事是极要紧者。”把读书和种田并论,可见读书有多重要。我们不妨效仿古瓷上的读书人,利用碎片化时间,多读书,读好书,让书香为生活添光彩。

2022-04-22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0701.html 1 书之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