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摄影
放大+  缩小-   默认o

行走阡陌 记录时代

——记聊城市摄影名家王朝瑞

1987年正月初二,莘县妹冢农民推着自行车回娘家

2016年正月初二,生活富裕后,一家人买了家庭轿车

上世纪80年代,莘县张鲁农民摘棉花

上世纪80年代,莘县毛毯厂工人在加工毛毯

上世纪70年代,莘县十八里铺下乡知青毛泽东思想宣传队

上世纪80年代,莘县方便面厂工人加工方便面

1975年,人民公社社员抢收小麦

王朝瑞

■ 本报记者 朱玉东

“打打太极拳,压压腿,拉拉单杠,每天锻炼两个小时,一身轻松。”4月20日,在聊城开发区一居民小区,记者见到刚刚健身归来的老摄影家王朝瑞。他精神矍铄、思路敏捷、步履轻盈,让人很难想到这是一位已经77岁的老人。

王朝瑞是莘县妹冢店子村人,新中国成立前,父亲在朝城推着小车卖文房四宝,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天天接触笔墨纸砚,王朝瑞自幼便喜欢上了美术。初中毕业后,他跟着父亲回到了老家。虽然当时农村生活十分困难,但他依然每天步行20公里去朝城学习美术。一年多之后,“文化大革命”发生,王朝瑞不得不中止了学习。

那时候,画主席像非常流行。他和邻村一位喜欢绘画的同学商量后,决定一起去画主席像。经人介绍,他们被安排在妹冢大街十字路口,画大幅的主席像。两个人画了一个月,不仅管吃住,最后每个人还得到了30元的报酬。王朝瑞说,那个年代一个农民干一天活,收入也就是几角钱,这30元对他来说简直是一笔巨款。

后来妹冢供销社筹建毛泽东同志革命实践活动展览馆,有绘画手艺的王朝瑞被招进了供销社,成了一名每月有30元工资的合同工。两年之后,他被调到莘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

“文革”期间,电影院放的电影都是样板戏,王朝瑞的工作是画电影海报。当时,电影公司有一台120照相机,王朝瑞利用它学会了拍照。那时候,在放电影之前,一般要放映“加片”,即全国各地英模人物的幻灯片。1971年,在莘县宣传部工作的杨巨源找到王朝瑞,商议合作拍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由王朝瑞拍摄照片,杨巨源写文字,县广播站的马军负责配音。从此,莘县电影院每次放电影的时候,就会播放一段他们制作的“莘县新闻”幻灯片。王朝瑞说,在他之前,莘县没有人做过图片幻灯片,所以幻灯片做出来后,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并获得了山东省幻灯片汇演一等奖,在全省巡回播放。

后来,王朝瑞调至《山东科技报》莘县发行站,开始拍摄新闻图片,为报社供稿。1981年,王朝瑞参加山东省首届高级摄影培训班,专门学习摄影,拍摄水平有了大幅提升。

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春风吹到鲁西平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让农民的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有着敏锐洞察力的王朝瑞,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农业农村。1987年大年初二,他在老家偶遇回娘家的一家四口,自行车后座上驮着两个筐,两个孩子坐在筐里,夫妻二人推着自行车,步行20公里回娘家。王朝瑞马上用相机拍了下来。2016年大年初二,王朝瑞又找到这家人,在他们家新买的汽车前,为他们拍了一张全家福。王朝瑞用镜头定格了一家人灿烂的笑容,也见证了中国农村30年的沧桑巨变。

多年来,王朝瑞一直深耕在纪实摄影领域。莘县是农业大县、蔬菜大县,王朝瑞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了莘县几十年的农业发展历程。董杜庄镇西瓜博物馆开始筹建时,王朝瑞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专门拍摄了西瓜由种到收的全过程,用数百张图片,展现了西瓜为农民带来的富裕生活。《镜头中的历史 莘县老照片》系列画册、《沃野莘州》、《舌尖上的莘县》等图书,都收录了王朝瑞的经典摄影作品。

半个世纪,摄影让王朝瑞的人生变得充盈、丰富。谈起摄影,老人目光炯炯,有说不完的话。或许这就是摄影的魅力,留下了历史的瞬间,也留存了对生活的挚爱与深情。

(除肖像照外,其他图片均为王朝瑞拍摄)

2022-04-27 ——记聊城市摄影名家王朝瑞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1053.html 1 行走阡陌 记录时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