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门口建起“微型智能车间”
■ 文/图 本报记者 苑莘
“可食可补可药周身是宝,无叶无花无果自身结实。”这是吴广珍家门口的“微型智能车间”外贴的对联。
与那些动辄十多米高的工业加工车间相比,这个“车间”算得上是微型,四四方方,看上去犹如集装箱。5月17日下午,记者在莘县徐庄镇中学北邻、吴广珍家的庭院门口见到了这个“微型车间”。长13.7米、宽2.8米、高3米的“微型车间”,与门前的空间比起来,显得格外“袖珍”。
别看“车间”个头不大,但水、电、监控等各项硬件设施齐全。在“厂长”——57岁的吴广珍的带领下,记者进入了“车间”内部。在“车间”大门和二门之间是一间很小的房屋,里面摆放着多件电子设备。设备上显示着“车间”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各项数据,这些参数都可以通过5G设备在智能手机上实时显示、远程调控。用吴广珍的话说,“车间”的生产环节已基本实现智能化、自动化。
“车间”虽小,却是100级的无菌环境。按照吴广珍的要求,大家穿上无菌服、鞋套,戴上手套,进入生产“车间”。只见3排高高的架子上整齐码放着菌包,上面已经长出了金黄色的金耳菌。这一个个外形似倒扣的金碗、表面布满褶皱的就是“智能车间”的产品:金耳菌。
眼下正是金耳菌采摘的时节,每个菌包上多则两朵,少则一朵,每朵金耳菌重半斤左右。在这个标准“车间”内可以摆放3168个菌包,借助智能化设备可实现周年化生产,“一个月就能收一茬,一茬就能挣两万元。”吴广珍说。
吴广珍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车间”内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指标。这些指标通过“车间”内安装的各种传感器实时监测,可通过空调、加湿器等设备进行调整。借助空气和水的过滤,配合无菌环境,这种可以生食的金耳菌掰下来就可以直接吃。
“金耳菌主要销往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档餐饮店,现在市场价格每公斤四十多元钱,这一朵菌就能卖十多元钱。”吴广珍是在4年前摸索总结出的金耳菌人工养殖技术,但由于金耳菌知名度不高,很多人没听说过,所以推广起来有些难度。
金耳菌经济价值高,但养殖条件苛刻。为了把产业引入家乡,早年间曾在莘县推广银耳、双孢菇等食用菌品种的吴广珍,决定研发智能生产车间。在和智能化控制企业合作后,吴广珍设计了这种以聚氨酯板为墙面,内有各种自动化智能设备的“智能车间”。在“车间”外,打开手机软件,连接“车间”控制端,只需轻轻一点,即可调整“车间”内的光照强度、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
在这些智能化设备的加持下,吴广珍的金耳菌生产除了菌包的码放和采摘,已基本上不需要人力。他的标准化“车间”占地只需38平方米,尺寸可根据情况调整,拆装方便,只需几天时间就可以建成使用。“智能车间”得到了徐庄镇政府的认可,该镇计划在多个村庄的闲置宅基地上推广,在闲置土地建成更多可产“金疙瘩”的“智能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