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市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本报讯 (记者 于新贵) 5月26日,我市召开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座谈会,积极推进“运河文化廊道”“黄河文化廊道”建设,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两河之约”文旅品牌。
中央和省里对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高度重视,分别制定了有关建设保护规划,明确要求到2023年底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我市打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和“两河之约”文旅品牌的一个重要契机和重大机遇,对更好提升聊城文化形象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国家文化公园包括长征、长城、大运河、黄河、长江5个,涉及聊城的是大运河和黄河。其中,大运河聊城段全长97.5公里,从南向北分别涉及阳谷县、度假区、东昌府区、开发区、茌平区、临清市。黄河聊城段全长59.51公里,涉及东阿县和阳谷县。
我市将全面开展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系统梳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挖掘整理“两河”民间文学,传统美术、音乐、戏曲等类型民俗非遗,积极建设“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保护好传统街区、古建筑,收集整理黄河流域、运河沿线老物件,实施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改造提升运河文化博物馆,打造东阿阿胶城、原地委行署办公区等非遗集聚区;推荐东昌葫芦雕刻等特色手造产品参加“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中华优秀传统工艺博览会”等重大文化展示活动;加强对革命文物、烈士纪念设施等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加强运河、黄河题材文艺创作,策划推出一批情景小剧和文艺精品,讲好运河故事、黄河故事、聊城故事。
推进“运河文化廊道”和“黄河文化廊道”建设。“运河文化廊道”立足体现全流域运河文化韵味,打造形成河上行、岸上游贯通的运河文化旅游带。通过规划设计水上游、岸上游精品线路,打造沿岸重点码头,打通沿岸陆路交通,让坐船游运河、下船游码头成为一大特色。“黄河文化廊道”以县域为单位,发挥各自民俗文化优势,集聚黄河流域特色,挖掘传统节日、24节气等民俗资源,民俗与手造相结合,打造一批重点特色县城、文化集镇、民俗村落,串珠成线,让乡土情、民俗味成为沿黄亮丽风景线。同时,规划设计黄河文化自驾游精品线路,丰富黄河岸堤公路旅游功能,形成高品质、大旅游的慢行体系,打造著名“慢游”目的地。
充分发挥东昌古城和临清中洲古城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东昌古城以“天下绝活在聊城”为定位,立足全国,面向世界,积极引入绝活技艺落地东昌古城,建设“绝活展演”非遗文创园、“绝活展示”博物馆、“绝活集聚”一条街,打造世界“绝活展示”目的地,增加古城人气,提升古城品位。临清中洲古城将立足丰厚的运河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原生态运河商业文明。整合古民居、钞关片区、舍利塔景区、鳌头矶等世界文化遗产点和重点文物单位,活化传承贡砖烧制技艺、临清肘捶、临清美食等非遗项目,全面提升中洲古运河文化展示效果,重塑运河文化名城突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