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人团队岗位建功争先锋
■ 本报记者 许金松
5月31日,水城碧空如洗。位于高新区的鲁西集团聚碳酸酯事业部挤出车间,巡查生产情况的李波和同事并肩走过。车间内空气清新、环境安静而整洁,看不到一名值守工人。
如今良好的车间生产环境,令人很难将它与过去专人值守、粉尘弥漫、机器轰鸣联系在一起。这得益于一个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青年团队——鲁西集团聚碳酸酯事业部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团队。
鲁西集团聚碳酸酯事业部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团队共有51人,年龄均在40岁以下。
“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对车间环境提升、生产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提高等一个个难题,我们做到了突破创新。”今年37岁的李波是鲁西集团聚碳酸酯事业部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团队队长,也是团支部书记,谈及一年来的感受,他激情满怀。
“聚碳酸酯是一种综合性能非常高的热塑性工程塑料。长期以来,聚碳酸酯大都依靠进口,生产技术一直被西方垄断。2015年,鲁西集团建成国内首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界面缩聚法聚碳酸酯工业化装置。但是,车间生产环境差、设备控制运行精度不高、产品质量优级品率止步不前等问题,一直难以突破。”李波坦言。
“鼓励大家发挥创新精神,推动岗位建功,敢于啃硬骨头、打胜仗,就是我们团队的制胜法宝。”李波介绍,他们查阅资料,集思广益,经过反复研究,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以物料自动输送替代了人员接触热物料作业;围绕安全生产,改进挤出机真空装置,减少了人员作业频率;改进辅料加入方式,消除了人员职业病危害……团队成功攻克多项创新型安全难题,消除频繁作业7项,安全风险大幅下降。
“原来的挤出车间需要6个人全时全程作业,而现在只需要2个人进行定时巡查就可以了,设施装置的改进和提升,实实在在解放了劳动力。”李波自豪地说。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优级品率,我们专门成立了产品质量攻坚小组,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将产品质量优级品率由原来的92%提高至目前的95%,打开了中、高端市场。”李波表示。
“舍小家顾大家”“白加黑、五加二”,正是团队中每个人的无私付出,才造就了这些耀眼的成绩。李波的老家在城郊,但去年一年他只回去过一次;王续旺的妻子生产,他只在家陪了两天;孟庆新父亲生病,身为独子的他只照顾了3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北京天安门城楼上的这两条标语令人印象至深,却没有多少人知道,如今这两条标语就是使用鲁西集团生产的聚碳酸酯材料制作而成的,成为天安门城楼上鲜明的鲁西元素。
“这是对我们产品的认可,也是我们生产者的骄傲!”李波满怀自豪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