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管地喜获丰收粮
■ 本报记者 刘亚杰
本报通讯员 马晓迪
6月10日,午休过后的李洪广骑上电动三轮车再一次来到村南的几亩麦田。麦子马上就要收割,他说:“心里既兴奋又期待。”
高唐县清平镇西小村村南,李洪广地里沉甸甸的麦穗拖着硬实的腰杆随风摇摆。停下车,李洪广随手掐了几个麦穗放在手里揉搓,“今年的品种不错,粒粒饱满,产量低不了”。
李洪广的5亩麦田,麦穗颗粒饱满、麦秆粗壮。他告诉记者,这得益于村里“保姆式”的全程托管模式。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带领下,西小村引进了专业的种植管理模式,群众不仅不用操心管理,还不用出一分钱。
“村里老人较多,光靠他们种地不现实,更别提把地种好了。”在西小网格党支部委员会办公室,党支部书记田丁存说。从2019年开始,为改变长期以来土地利用率不高,产量低、丰收难问题,西小村尝试与冠县一家专业合作社达成种管协议,并成立田园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为农户服务。该合作社引进优良的品种,引入专业的设备,全程托管,订单式服务,让群众“坐等收钱”。
“专业化的管理让村里的土地越来越增值,丰收之时,粮食回收价都会高于市场价3—5分钱,每亩每年增收近500元。”在田丁存的账目本上,从种子、施肥,到飞防、打药、播种,每笔费用都记得明明白白;等收了粮食,这些会作为“管理成本”直接从农户的收入中扣除。
从种植到丰收,农户是“主人”,合作社是“保姆”,专业的人办专业的事,不仅粮食产量上来了,还让西小村蹚出共同富裕的新路子。如今,随着托管模式的成熟,周边村的不少村民争相前来洽谈合作。合作社土地托管面积也从当初的300亩扩大到了1500多亩。在科学管理下,小麦亩产650公斤的产量,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把‘闲置田’变成‘丰收田’‘养老田’。”每年丰收之时,田丁存都会把大家招呼到村支部,桌子上摆满现金,像发工资一样把钱一笔笔发放到每位村民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