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出丰收好年景
■ 本报记者 朱海波
“来了,来了……”6月15日上午10时50分许,冠县辛集镇贠庄村南马颊河大堤上,两辆大型联合收割机轰隆隆地驶来,在河堤上等待的村党支部书记贠建波一边喊了几嗓子,一边紧跑几步,把收割机引到麦田边上。
与别处热浪滚滚不同,马颊河大堤上树荫遍地、凉风习习,贠建波和“小社长”丁连其在这儿已等了半个小时。忙活了半年,现在丰收在望,他们不知不觉说到今年的收成。
60多岁的丁连其是种地的“老把式”,跟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他指着麦田说:“六十年没遇到的情况,没想到今年赶上了,因为秋汛,这块地过了小雪才播种,比往年晚了一个多月。”为此,丁连其的心一直放不下,生怕麦子长不好。
说话间,收割机已到地头,两人放下话头,招呼着收割。今年,辛集镇共有9600亩土地开展托管服务,占全县托管服务土地面积的1/10。当天是近万亩“托管田”收割的第一天,马颊河北岸这20多亩的小麦成为第一块收割的地块。
冠县金丰公社社长王洪周简单地安排了一下,两辆收割机便开始作业。今年,该公司在辛集镇共托管土地5300亩,公司调集30余台联合收割机,预计四五天全部收割完。
说话的工夫,两辆收割机已跑出去四五十米远。被打碎的秸秆从车尾喷出平铺在地上,约10公分高的麦茬子整整齐齐,刚才还“长发飘飘”的麦田,一转眼就成了“小平头”。
如风卷残云、砍瓜切菜一般,11时30分,20多亩的小麦收割完毕。收下来的小麦全部拉到村委会,再由金丰公社的车辆运到粮食收购企业。“往年一过麦,群众就忙活好长时间。今年他们什么都不用管,光等着一周后数钱就行了。”贠建波说。原来,根据合同,群众每亩地按1200元的价格承包给金丰公社,麦收后一周内,群众就能领到半年的承包费。
看着从地里往外运的一车车小麦,丁连其笑容满面,“估计每亩收一千多斤没问题,这个收成已经很不错了,还是得讲科学种田,人家大公司就是有一套。”“是啊,我们今后要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条路。”贠建波说。
苍翠的马颊河大堤上,两人爽朗的笑声传出去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