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水相连 千里同心
——聊城携手彭水打造东西部产业协作“升级版”
■ 本报通讯员 李亚军 逯义峰
从鲁西平原到武陵山区,山东聊城与重庆彭水虽跨越千山万水,却因东西部协作结缘。
强链+固链
产业遍地开花
走进彭水县保家镇清平社区白茶基地,漫山遍野的白茶树迎风摇曳。
“截至目前,初产成品茶约2万公斤,产值达400万元,2023年将进入丰产期,预计年产量6万公斤,年产值达1.2亿元。”6月17日,白茶基地负责人徐志强介绍。
培育新品牌“强链”,共育“苗望养心茶”。通过实地参观、开展市场调研、策划包装项目等方式,不断加大聊城市场优势和彭水产地优势整合力度,成立重庆郁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在保家镇发展白茶5000余亩,成功培育“苗望养心茶”品牌,做强白茶产业链。
挖掘新特色“固链”,共谋中蜂“甜蜜事业”。巩固蜜蜂特色养殖产业链条,引进山东牧蜂姑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形成集旅游、生产、销售、文化传媒于一体的牧蜂姑娘中蜂文化沉浸式体验园,以“品牌+文化”的模式,走“文旅融合、特色发展”之路。截至目前,已投资2680万元,初步建成占地200亩的集养蜂、文旅、康养于一体的牧蜂垭牧场,现有蜜蜂600群,带动当地90户农户就近就地就业。
延链+补链
产业转型升级
普子镇肉兔产业园,投入资金460万元,引进种兔2500只,惠及当地28000人,其中脱贫户5470人,已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创收25万余元。
建设郁山镇红薯现代农业园,补充产业发展链条。截至目前,产业园内有红薯经营主体80余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红薯500吨以上的企业20家,红薯加工产值达1.5亿元。
探索新路径“延链”,共创肉兔产业园。聊城市成立调研工作小组,组织农业、环保等部门深入彭水10余个乡镇看现场、察实情、走农户,按照“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传统”的原则延伸产业链,引进山东双运獭兔公司在普子镇发展肉兔养殖,探索“多农户+小规模+大产业”的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新路径。
引进新品种“补链”,共建红薯现代农业园。聊城市结合聊彭两地实际,在郁山镇引进“烟薯25”“哈密”“普薯32”等3个红薯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分区域、分板块展现当地古镇发展故事,擦亮彭水“中华薯业强县”名片,携手打造红薯现代农业产业园。
聚力引链
产业发展壮大
在位于彭水县北部的太原镇泉水渔都景区,长势良好的东阿黄河鲤鱼和高唐锦鲤,引得游客围观称赞。
东阿黄河鲤鱼和高唐锦鲤都来自千里之外的聊城,能够来到彭水“安家”,得益于聊城聚力新产业“引链”,共促聊城优质资源梯度转移。
聊城市派遣农业技术专家赴彭水实地规划指导、为产业“把脉”,围绕“太原冷水鱼”品牌主线,因地制宜进行产业布局,从聊城市东阿县和高唐县引进1500尾黄河鲤鱼和500尾锦鲤在太原镇进行养殖试验,打造“东阿黄河鲤鱼和高唐锦鲤养殖实验基地”,目前试养成功并将扩大养殖规模。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聊城、彭水将进一步加大两地产业协作、发挥特色优势、强化资源互补,持续打造聊彭产业协作“升级版”,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