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抱了团 振兴有力量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现在市场很好,我们的货供不应求,获得了北京、上海的很多订单。”6月25日,在临清市老赵庄镇启明合作社的花菇种植大棚内,大棚负责人王明歧向工作人员传授科学管理花菇技术时说。

“我们把农户都吸收到合作社里,化零为整增加产量,让大家多了一条致富门路,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支撑。”在王明歧的带领下,2021年,启明合作社建设了9座高标准菇类大棚,年产花菇10万公斤,但仍然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经过多次调研,老赵庄镇党委政府提出“合作社+微小棚”的发展模式,村民利用家中闲散土地建设花菇棚,合作社免费为农户提供菌棒、技术支持,签订回收合同,实现合作社增产量、农户增收益的双赢。

棚中有风光,塘里看前景。6月26日,记者在东阿县大桥镇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看到,一尾尾黄河鲤鱼正在4条标准循环水养殖水槽里游弋,还不时跃出水面,发出阵阵击水声。

“现在使用水槽养殖,通过手机App可以监测水中的溶氧、酸碱度、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实现省工省力省心、高产高效。”合作社技术员邱德英说。

绣青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养殖池塘一度设施老化,难以适应现代高效渔业的发展要求。东阿县农业农村部门得知情况后,积极协助企业向上级渔业主管部门争取渔业提升建设工程项目。“去年我们投资260万元,改造了30亩标准化鱼塘。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建设了4条跑道式养鱼水槽。这4条水槽年产优质黄河鲤鱼8万公斤,年产值达300万元。”鱼塘的标准化改造给合作社负责人刘磊增添了底气。

养殖设施改造升级后,合作社将发展的重心放在了黄河鲤鱼良种繁育和精品东阿黄河鲤鱼销售上。通过采取“合作社+养殖户”模式,带动周边100多户养殖户增收。东阿县通过合作社示范带动、统一良种繁育、加大产业补贴力度,培植6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黄河鲤鱼养殖面积达2.1万亩,年产值1.6亿元。

2022-06-30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4388.html 1 农户抱了团 振兴有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