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科学家给我们村当顾问”
■ 本报通讯员 解斌 杨立元 王月鲁
“第一批试种的大球盖菇,能有这么好的收成,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7月5日,高唐县鱼邱湖街道东罗寨村党支部书记郑士岭和村党支部委员辛合宗满脸丰收的喜悦。提起村里的合作社,郑士岭满身干劲儿:“产量最高的一天采收了257公斤蘑菇!有了国家首席科学家当顾问,我们村的发展更有底气了!”
东罗寨村过去一直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村集体经济收入低。去年,辛合宗在电视上看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帮助困难群众增收的视频,了解到食用菌产业收益高、见效快,能让村民实现快速致富,便萌生了带领村民种植蘑菇的念头。跟村党支部书记郑士岭商量后,辛合宗拿起笔给张金霞写了一封“求助信”,说明了村子的发展现状和打算。
令人意外的是,张金霞很快就给辛合宗回信,并联系聊城市创新团队到东罗寨村实地调研,为该村发展食用菌种植把脉。通过了解,张金霞团队认为该村的温湿度和土壤质地很适合食用菌种植,并确定了种植品种,拿出了种植方案,同时,张金霞团队也成了东罗寨村的技术顾问。张金霞团队推荐东罗寨村种植的大球盖菇又名赤松茸,是国内十大蘑菇品种之一,营养价值高、出菇率高、种植技术易于操作,最关键的是这种菇售价高,利润可观。
致富项目有了,落地是关键。郑士岭召集村干部一起商议后成立了建树专业种植合作社。辛合宗带领合作社成员四处实地走访学经验,并获得2021年中国大球盖菇栽培技术培训班结业证书,成为村里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员。村干部带头出资2.5万元,将自家闲置的房屋作为菇房,并动员群众收回村内集体土地和林地,作为蘑菇种植项目的重要资源。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但由于合作社刚刚成立不到一年,银行无法提供贷款,加上村集体经济薄弱,资金不足成了困扰着东罗寨村发展的难题。正在一筹莫展之际,高唐县下沉一线的县级帮包组得知了这个情况,很快帮助东罗寨村协调了10万元资金,用于改造菇房和村域环境治理。在各方力量的帮助下,东罗寨村大球盖菇种植全面铺开,种植面积7000多平方米。
第一批大球盖菇喜获丰收,亩产达1250公斤。帮包工作组又帮忙联系了聊城亿沣超市,首批150多公斤大球盖菇已“端上城里人的餐桌”。目前,仅蘑菇的种植、采收、分拣、包装、运输等环节,就吸收了脱贫享受政策农户、低收入人群等30多人务工。
今年,东罗寨村争取中央和省级扶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资金50万元,依托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实施蘑菇种植、塘藕种植、手工草编3个项目,进一步扩大了合作社规模,提高了运行成效。村里利用整理后的坑塘种植了15亩莲藕,现在长势良好,项目达产后,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10万元。
编后
“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千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缺技术、条件差,勤劳的农民汗珠子滚太阳,却只能在瘠薄的土地上收获着微薄的希望。实践证明,能改变这一切的,是知识的力量。五谷丰登不能只靠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需要“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科研拼搏。
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金霞,著作等身、科技硕果累累。几十年如一日,张金霞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没有周末,没有8小时工作制,几乎每次出差都是白天工作,夜间赶路。然而这样一位“国宝级”科学家,却能做到认真地回复一位普通农民的来信,并为他们村分析土壤环境,提供种植方案。
懂农业,方能知轻重。爱农村,方能守初心。乡村振兴路上,时代呼唤着更多张金霞式领军人才,言有物、行有格,以科技的能量助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