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碳”战略下的突围
——聚焦聊城能源之变
■ 本报记者 苑莘
光伏项目陆续上马、风电项目多次接洽、储能项目实现突破……回首2022年上半年,一场轰轰烈烈的能源大变革在水城大地上演。
这场变革,是我市“双碳”战略下破解能耗指标制约的努力。一组数据最能描述我市正面临的这一发展瓶颈:一方面,我市工业经济对能源依赖度高,2021年全市消耗两千余万吨标煤,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60%以上;另一方面,我市还需要更多的能源支持,据初步梳理,近两年全市拟建项目能耗需求远超“十四五”能耗增量指标。
7月4日,莘县妹冢镇荣盛家园社区房屋的屋顶上正在架设光伏发电设施。项目建设方负责人牛洪符介绍,项目总投资400余万元,年收益可达40万元,将为社区解决物业运行方面的资金难题。荣盛家园社区由前毛湾、后毛湾、大王庄、胡集4个村庄组成,现有居民4000余人,耕地3600余亩。当地农户搬迁住上楼房后,由于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物业费难以收齐,公共服务得不到保证。为此,当地选择用补贴资金在社区楼顶建设光伏发电项目。“现在的光伏发电收益稳定且可观,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绝佳方案。”妹冢镇党委副书记李斌介绍。
“农光互补”“屋顶银行”……如今,光伏发电项目在我市已是遍地开花。今年,我市在实施可再生能源倍增行动中,支持7个列入国家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开发的试点县挖掘潜力,利用党政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布局光伏发电设施。
除此之外,风能发电项目也被提上议事日程。7月3日,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专程赴重庆考察中国海装公司,与该公司就风能发电装备制造、智慧风电场项目建设等内容进行接洽。目前,市发展改革委正在对我市的风能资源进行统计分析,将根据分析结果,探索新的清洁能源利用方式。
清洁能源已经成为我市破解能耗指标制约的首选。我市正在加快晶科电力农光互补项目的土地手续办理工作,督促华能聊城高唐风电项目、聊城市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加快建设,力争年底前实现并网。而在市发展改革委谋划储备的100个中长期大型能源项目中,光伏项目49个,风能项目19个,生物质项目11个。这些项目的建设,将有效助推全市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光伏发电和风能发电等清洁能源项目虽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其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是电网运行的不稳定因素。为此,我市启动了储能项目建设。全市唯一的省级储能示范项目,观城电化学储能项目正在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有望于本月底开工建设。该项目将在我市新型储能项目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实现电网削峰填谷。市发展改革委将全程跟踪、督导协调项目建设情况,全力推进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并网。
除了清洁能源发电,我市还实施了煤电清洁高效利用行动,稳妥推进30万千瓦以下燃煤机组关停整合工作,2022年底计划关停1—2台产能落后机组。“我们将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以推动能源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长,推动能源结构深度调整。”市发展改革委二级调研员戴振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