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财的16年“科技养猪”路
■ 本报记者 张目伦
本报通讯员 闫洪涛 牛贵葆
7月6日一大早,莘县大王寨镇后观村的李春财就在自家养猪场里忙活起来。“自从2006年建场后,我每天都要起早摸黑,清理、喂料、防疫、检查气罐等,哪一项也马虎不得。”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他招呼记者进屋。
“这个养猪场占地近20亩,目前生猪的年存栏量为700多头,一年两茬,还有100多头母猪。为了解决环保问题,我这里还建设了发酵罐、沼液池等,沼气可用于做饭等日常生活,沼液和沼渣可作为肥料。”说起自己热爱的事业,李春财如数家珍。
最多时年出栏生猪4000头
走进李春财的莘县顺发养猪场,高大的厌氧发酵罐首先映入眼帘,现代化的饲养猪舍及沼液池、集水池、调节池、沼气发电机房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透过玻璃窗可以看到,猪舍内一头头的大肥猪正悠闲地踱步,上百只20多公斤的小猪正欢蹦乱跳地争相吃食。
今年52岁的李春财大学毕业后辞去高薪工作,毅然返乡创业。“作为全市革命老区重点乡镇,大王寨镇是一方红色热土,我应该继承革命先烈遗志,把家乡建设得更富、更美。”通过调查和分析市场,李春财认为科学养猪大有作为。2006年春,除了家里的小猪圈,他还在村外自家五六亩地里建设了“大猪圈”,饲养了本地猪500多头,还有10多头母猪。
2014年,李春财的养猪场规模再次扩大。“流转了一部分土地,占地近20亩,当时的存栏量达2000头。一年两茬,生猪年出栏量达4000头。”李春财还饲养了200多头母猪,走的是“生猪自产自养、饲料自己加工”的发展模式。
李春财告诉记者,养猪10多年,他坚持“小存栏密度”,这样做不仅猪好养,也有利于躲避行情风险,还能确保防疫效果。
每月生产沼气3000多立方米
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环保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于是,他决心打造一条生态养殖产业链。
2014年春,李春财了解相关政策后,主动向县有关部门提交申请,按照3000—5000头生猪的标准,配套兴建了1000立方米的厌氧发酵罐、500立方米的储气柜,每天可产出沼气100多立方米。半年后,他又建设了沼液池等辅助设施,沼气管网日渐完善。
“这是一个生态型产业链,通过固液分离等技术将畜禽排泄物等发酵制成有机肥,解决了养殖业最头疼的污染问题。”李春财介绍,沼气可用于做饭、取暖、照明等日常生活,沼液和沼渣作为有机肥料,可直接还田。
目前,该养猪场每月生产沼气3000多立方米,可满足附近村庄100多户群众做饭、取暖、照明等;每月生产沼液500多立方米,能供应100多座蔬菜大棚做冲施肥。为了方便群众,李春财又购买了专用运输车辆,将沼液、沼渣送到田间地头。
后观村村民李文霞2007年建起两个蔬菜大棚,后来一直用沼液做冲施肥,用沼渣做底肥。莘县魏庄镇种植户魏爱民也是受益者:“使用这种肥料,苗旺、苗壮,而且还能较好地预防根线虫、白粉虱等病虫害,每年每茬能增产10%以上。”
即使这样,李春财的事业也有着“过山车”般的经历。2019年初,2000头生猪因病死亡,200头母猪只剩下30头,元气大伤。
后观村党支部书记李怀亭说:“李春财从创办养猪场到今天已经16年,因为热爱这个行业,所以坚持到现在,真不容易啊。”然而,李春财信心满满:“经营压力、行情压力都是暂时的,总会过去,预计明后年会逐渐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