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发明家桑建平的别样人生

■ 本报通讯员 钟平平


“俺这款机器的使用效果很好,十分受群众欢迎。”7月19日,在茌平区杨屯乡潘东村一个乡间仓库,农民桑建平正在埋头组装机器。

桑建平说的机器是他自己发明的多功能镇压播种一体机,镇压播种可以一次性完成。这台机器的外形市面上“独一份”:两个直径80多厘米的铁磙子被装在定制的蓝色“套子”里,驾驶座方向与磙子垂直,看上去是在地里横着走,机器所经之处像压路机一样镇压得非常平整。6年来他先后投入100万元,机器功能不断改进,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数年如一日潜心钻研


“种了一辈子地,没见过镇压得这么平的地!今年麦子亩产达到650公斤,多亏了建平这个机器。”7月19日,潘东村村民孙洪亮由衷地感叹。

桑建平是潘东村土生土长的农民,发明之路源于一次不理想的播种经历。“农村地区小麦播种,经常用拖拉机带着石磙镇压,车重石磙轻,镇压过的地面深浅差十厘米,往往对收成造成影响。”说起这个问题,桑建平满脸无奈。

后来,桑建平走遍机械市场也没找到一台满意的镇压设备。什么机器能轧出既平又松软的效果呢?这个问题成了桑建平发明的动力。

问题挡不住一个爱钻研的人。2016年秋季,他学习电焊,购买机器及配件,从播种方式入手,把多个播种流程整合在一起。用铁磙代替石磙,扩大车架空间,依次安装变速箱、转向结构、升降铁磙。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代镇压机终于研发出来。

同乡叫他“大发明家”,家人叫他“疯子”。“整天捣鼓那些破机器,家里的事不管不问,院子里堆得满满的,人都进不去。”来给桑建平送饭的妻子孙红丽又气愤又心疼,“没白没黑地捣鼓这些机器,都想不起来吃饭,真是个疯子。”

桑建平心知亏欠家里,但造机器的决心不曾动摇。经过多年的改良、探索,将播种机整合到镇压机上的第三代机器,不仅实现了可根据种植需要更换不同农具,调节播种间距精准播种,还创造性地转变驾驶座方向,实现了双向驾驶,作业时不用掉头。如播种大蒜、玉米、棉花等,彻底解决了农作物镇压播种施肥需求。


成功申请多项国家专利


2020年,多功能镇压播种一体机成功申请多项国家专利;2021年4月5日,桑建平登上中央电视台农业农村频道《我爱发明》栏目。

获得社会认可的桑建平干活更有劲了,在第三、第四代基础上改进的第五代一体机,1小时作业40亩,特别适合大田作业,且力度适中、省时省工、省肥省水,每亩降本增产10%左右。据桑建平介绍,6年来他在造机器上投入超过100万元。

如今,桑建平租了半个仓库干活。车间里一半堆放粮食,另一半则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机床和零件。他一个人在多个机位间忙碌,一会儿拿起焊机,一会儿借助自制吊车安装发动机,一会儿又开出去试驾。

今年开春,桑建平开着他发明的“横行机”为周边村庄镇压400多亩地,还到周边县市镇压1500亩地。河北省衡水市景县的一家家庭农场见机器效果好,随即订购了一台。

“接着研究下去,计划把播种机安装在两个铁磙中间,实现镇压——播种——镇压。”桑建平说,“以后一定会更好!”


编后

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却成了“发明家”,还登上了央视。桑建平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他的“发明”既没有依靠团队,也没有强大的资金支持。为让农田播种镇压达到更好效果,桑建平痴迷于“发明创造”。发明创新,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只有对所从事的职业用心、用情,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桑建平用6年的实践告诉我们:发明创新无身份、年龄之别,只要肯钻研、有耐心,人人都能成为发明家。

2022-07-21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5560.html 1 农民发明家桑建平的别样人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