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隔离点的“90后”坚守者
■ 本报记者 李政哲
“孩子出生时7斤,母子平安。放心!”“老公,家里一切都好,勿挂念。”……6月1日晚,趁着工作间隙,张震拿出手机翻看起妻子前段时间给自己发的微信。
张震是一名“90后”,高高瘦瘦,戴着一副眼镜,说起话来文质彬彬,是开发区蒋官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大夫。疫情防控期间,他担当起了多重角色,坚守在隔离点疫情防控一线。
“从年初开始,我先后轮转了3个隔离点,回家就像住‘旅馆’一样。”谈起之前在隔离点的工作经历,张震坦言,能坚持下来,是家人给予了他莫大的支持与鼓励。
今年3月中旬,正是开发区疫情防控的关键期,张震毅然提出申请,前往防控一线。原本预想着家人会反对,但结果出乎意料。“老公你去吧,家里有我和爸妈。”“儿子,你不用担心,做好防护,注意安全。”家人的理解是他工作的最大动力。
隔离点每天的工作相当繁重,但张震脑子里好像有个记事本,将工作内容记得牢牢的,“三采”“双检”,不同人员采用不同的核酸采样方法……和防疫相关的这些信息张震记得清清楚楚。工作中,有一件事让他印象深刻。
“那是在中仕略培训基地集中医学观察隔离点,有位17岁的小姑娘刚来的时候非常焦虑、害怕,还给我打电话要香烟。”张震说。
张震了解到,这位小姑娘因家庭原因,独自一人在聊城打拼。他专门找到这位小姑娘,耐心地安慰、开导她:“有什么困难可以跟大哥哥说,我来帮你解决。但是吸烟对身体不好,吸烟消愁也是不可取的。”
张震每天利用休息的时间,通过微信和小姑娘聊天,对她进行心理疏导。在这个过程中,张震发现小姑娘喜欢看书,尤其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他便与小姑娘聊起了历史典故,并引导她通过练习书法缓解压力。
慢慢地,这位小姑娘把张震当成了知心好友,状态一天比一天好。解除隔离后,小姑娘写了一幅《兰亭集序》送给了张震。“那一刻,心里暖暖的,我感觉再苦再累都是值得的。”张震说。
在隔离点工作时,张震经常记不清日期。但说起每位隔离人员的情况,他却了如指掌:有的孕妇喜欢喝牛奶,有的糖尿病患者不能吃米、面……
3月下旬,坚守在隔离点的张震比平时更忙了,经常每天休息不到6个小时。送完餐后,他才有时间吃口饭;夜深人静时,他还在值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由于隔离人员的特殊性,除了每天的集中观察和疫情监测工作之外,他还是“酒店服务员”,需要登记信息、交代注意事项、准备日常生活用品。没有药了、没有热水了、开关失灵了、电视出故障了、被子不够用等等这些琐碎的小事,他都主动热情地去帮忙。不仅如此,他还化身“消毒侠”,每天背负15公斤消毒剂,与同事一起来回奔波在隔离点中。
3月26日9时17分,刚为隔离人员送完早餐,张震就收到了孩子出生的消息。隔着面罩看着手机,张震流下了喜悦而又愧疚的泪水。张震说,没能陪在妻子身边看着孩子出生,是他唯一的遗憾。
翻看手机里妻子抱着孩子的照片,满身疲惫的张震幸福地笑了。他抬头看向远方,目光坚定。此时,值班电话响起,张震忙收敛心神,重新投入到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