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 曹秀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重要论述抓住了我国发展的根本,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谋划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清醒。
做好自己的事情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关键,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道理,也是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的基本结论。
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从内因着手、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有的放矢,面对复杂的国内外风险挑战,我们只有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中华民族从饱受凌辱的时代进入不可逆转的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在于我们选择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关键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决定方向,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至关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克服千难万险取得的宝贵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中国共产党是主导力量。我们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二是人民群众是主体力量。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直奔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逻辑的现代化。两种力量互动协同,在党的领导下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一定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我们有信心有底气。这种信心和底气来自我们具备的战略性条件,即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坚实基础、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新的伟大征程,只要我们坚定战略自信,保持战略清醒,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牢牢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就一定能够“乱云飞渡仍从容”,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 井雯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党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逆转。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回望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特别是十九大以来极不平凡的5年,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攻克了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如期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前,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我们面临着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接踵而来的巨大风险挑战,同时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新征程将面临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阶段、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新的环境等。这就要求全党必须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战略自信,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有力地把握机遇和应对风险挑战,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奋勇争先。
未来5年是开局起步的关键5年。党的十九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了“两步走”的战略部署,即将召开的党的二十大,将科学谋划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大政方针,是在进入新征程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党的奋斗历程中又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会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将展现出新的前景,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各项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提供根本遵循。
在新征程上,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
坚持“五个聚焦” 营造良好国企政治生态
■ 邢长忠
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党内良好政治生态不断形成和发展,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
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着国有企业党组织必须在营造党内政治生态方面走在前面、落到实处。
聚焦提升领导干部政治力,为营造良好国企政治生态奠定政治基础。国企干部队伍高度自觉、坚强有力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内生动力。要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思想上的净化和纯粹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根基。要在持续强化理论武装中坚定理想信念,自觉用新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做好国企政治生态建设顶层设计。进一步明确现阶段企业政治生态建设的重点内容、主要任务和重要举措,量化企业政治生态的内涵要求和评定标准,构建党委主导、书记主责、纪委监督、党委部门和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基层职工积极参与的国企政治生态建设体系。要发挥“关键少数”的关键作用。把对一把手的监督作为党内监督的重中之重,完善任职回避、定期轮岗、任中审计等制度,加强制度约束。
聚焦提升党组织战斗力,为营造良好国企政治生态奠定组织基础。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管党治党责任执行到位是建设良好政治生态的根本保证。要切实明确国企党组织的法定地位。强化各级领导班子及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对现代企业制度中党组织法定地位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切实以健全有效的制度保证党组织在企业的法定地位得到充分体现。要把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到实处。进一步强化“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把管党治党这个最根本的政治责任扛稳扛好,推动党组织扛稳主体责任,纪检监察机构扛稳监督责任。要在持续加压发力中练就过硬作风。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入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推动国企各项工作抓实落地。
聚焦提升中心工作融入力,为营造良好国企政治生态奠定思想基础。要积极探索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的有效途径和方式。要把党建工作与经营管理等中心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企业发展上以正确的方向引领,在部署落实上与中心工作同步,在机制上与企业管理相互协调融合,不断深化党员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党建与中心工作相互融入。摒弃“国企特殊论”。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使党组织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做到业务发展到哪里,党的组织就设置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要抓好标准化建设。引导基层党支部活动突出政治学习和教育,突出党性锻炼,突出思想交流,使每一名职工都能及时学习、深刻领会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贯彻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第一线。
聚焦提升干部选拔力,为营造良好国企政治生态奠定作风基础。落实党管人才原则,进一步研究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探索建立符合企业人才特点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工作机制。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保证党对干部人事工作的领导权和对重要干部的管理权,对照“对党忠诚、勇于创新、治企有方、兴企有为、清正廉洁”的标准要求,选好企业领导人员,尤其是选好既有政治家敏锐又有企业家胆魄的“班长”。要健全“以德为先”的遴选提名机制。坚持干部推荐提名“不唯票”、考试比选“不唯分”、提拔使用“不唯年龄”。要打破选人用人的权力垄断。强化选人用人的责任机制,廓清选人用人部门和提名者、考察者的责任,实行选人用人的责任连带,扩大选人用人的监督面和监督力度,激发各级干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政治自觉。
聚焦提升职工思想力,为营造良好国企政治生态奠定文化基础。以企业文化为统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要搭建基地平台,突出政治文化的引领功能。通过开展一系列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创建教育警示展馆和基地等方式,树立和践行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让党所倡导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优良传统深入国企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和心灵。要搭建学习平台,突出党建文化的教育功能。完善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方面的制度,推动理论武装常态化长效化。切实加强对各级党员干部的党章意识、身份意识、宗旨意识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第一身份是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真正弄清楚“入党为什么,当官干什么,身后留下什么”。要搭建载体平台,突出廉洁文化的导向功能。坚持正面教育与警示教育、典型教育与普遍教育相结合,定期开展案例剖析活动,注重以案说纪、以案释法、以案施教,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殷殷初心如磐,时代答卷常新。让我们准确把握营造良好国企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坚定的决心真抓实干,打造良好政治生态的国企样本。
(作者单位:山东高速聊城发展有限公司)
弘扬红色文化 坚定文化自信
■ 温静君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载体,是成就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强大引擎,是提升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实践中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吸收中外优秀文化养分所创造出来的先进文化。崇高思想境界和革命道德情操,是红色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新时代,要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坚持开放包容,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精神内涵。红色文化要兼收并蓄,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精华,为红色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要组织科研院所、专家学者进行研究阐释,挖掘红色文化的多重内涵,增强红色文化的可读性、吸引力和传播力;要推动红色文化进学堂,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党性教育;要增强红色文化活动的仪式感,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烈士纪念园等场所,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等重要日子,展示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增进群众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认同。
坚持开发保护,科学合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形成的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稀缺性。要进一步增强保护红色文化资源的意识,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做好革命遗址、遗迹、烈士纪念设施的保护和利用,将社会效益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与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地域文化融合发展,将红色旅游作为红色文化资源传承的重要载体,形成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注重打造红色文化品牌,坚持产业化开发,培育一批自主经营、自主创新的红色文化市场主体。
坚持守正创新,不断实现红色文化转化发展。要结合新时代特征,在现代智慧成果中加入红色文化元素,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推进“互联网+红色文化”的发展,用精短视频讲好红色文化精神;打造红色文化体验馆,通过VR、4D等数字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红色革命故事,使红色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加强红色文化网站平台和数据库建设,完善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文化传播体系;繁荣红色文艺创作,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文艺创作的最高准则,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文系“2022年度聊城市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聊城市人民医院)
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 一道奋斗出来的
■ 韩晓辉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党和人民一道奋斗出来的。这就要求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用历史思维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站稳人民立场,强化使命担当。
回顾百年党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重大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用不懈的奋斗谱写了一篇篇壮丽的史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的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从50多名党员发展成为9600多万名党员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开辟了一条富有鲜明特色的中国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在四个历史时期创造了伟大成就,四个伟大成就都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努力、接续奋斗而创造的。
要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站稳人民立场。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历史创造者。”人民是党执政最深厚的根基,是强党兴国的根本所在。要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新征程上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在新的伟大征程上,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面对各种风险挑战,要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作者单位:中共聊城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