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古镇奏响民族团结乐章
——张秋镇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一瞥
■ 文/图 本报记者 许金松
“大家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更整洁……”8月18日,在荣获“山东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的张秋镇人民政府,副镇长卞其超(回族)与南街村党支部书记田仁昌交流近期的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作为运河古镇的张秋镇是阳谷县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镇,回族人口有1300余人,占全县回族人口的70%。长期以来,回汉两族群众在这里交流交融、互帮互助,书写了一曲民族团结进步的赞歌。
党建引领
共筑民族团结进步根基
张秋镇努力推行“党建引领、互帮互助”治理新模式,党支部统筹协调,村干部和党员作表率,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作为彰显初心、凝聚人心、增强信心的重要举措。
张秋镇统战委员史书涛介绍,一直以来,张秋镇党委高度重视统战工作,成立了由各族干部参与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张秋镇政府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领导班子配有一名少数民族干部,镇政府中层领导也配有两名少数民族人员,作为后备干部。尤其是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村,村“两委”都配有一至两名少数民族干部,让他们积极参与村政务、村务工作,从组织上有力保证了民族政策的贯彻落实。张秋镇现有33名少数民族党员。
互帮互助
共绘民族团结暖心画面
张秋镇共有回族人口1300余人,其中西街村和南街村是回族群众聚居村。“无论哪家有个大事小事,村‘两委’干部、周围邻居,都会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忙,回汉两族群众的心越贴越近。”田仁昌说。
2020年,南街村回族困难户闫瑞山突发性肾功能衰竭,无力承担巨额医疗费。村民得知后,纷纷捐款,1天时间就筹集善款5万多元。闫瑞山的家人逢人便说:“远亲不如近邻,我家四邻虽然是汉族人,但在我心里,他们都是亲人。”无独有偶,回族群众重修清真南寺,23户汉族群众主动捐款15600元,真正体现了民族团结一家亲。
南街村舞蹈队在全县比赛中多次获奖,队员有汉族群众,也有回族群众,他们一起排练,一起演出,关系融洽;查拳名师武贵祥是回族人,他学生众多,有不少是汉族弟子。张秋镇多民族文化和谐共存得益于扎实推进民族团结教育。
同心同德
共建民族团结和谐氛围
南街村有一家经营了30多年的副食老店,3位股东有汉族人,也有回族人。几十年来从没“红过脸”,店里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副食店发起人之一汤士庆说:“劲往一处使,有钱一起赚,我们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繁荣经济才能更好地造福于民。近年来,为了优化少数民族的发展环境,针对张秋镇畜牧宰杀加工业规模小、交通不便、信息不畅等情况,镇党委、政府积极筹措资金,重点建设了一批乡村道路、水利设施、电网延伸等惠民项目,为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铺平了道路。
位于张秋镇工业园的阳谷鲁信清真食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现代化肉食品加工企业,有员工1500多人,其中回族员工300多人。近年来,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与新希望六和等国内畜牧业巨头进行战略合作,产品成功打入中东市场。总经理汤洪斌是汉族人,其余股东是回族,几位企业负责人合作30年,一直团结和睦。
“多年来,全体员工自觉坚守民族团结的原则,大家齐心协力,才有了公司的健康快速发展,也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汤洪斌说。
作为全县唯一的一所民族小学——张秋镇回民小学,回族学生占三分之一。该校以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民族基本知识、民族理论常识、民族政策常识和民族团结知识的教育引导,将民族团结内化为全体师生的自觉行动。
张秋镇为少数民族较多的村筹资建设了文化广场,配备了电视、电脑、图书等,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了各族群众的交流,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携手并肩
践行民族团结铮铮誓言
疫情防控期间,少数民族群众与汉族群众组成志愿服务队,积极参与入户排查、卡点值守、宣传引导、登记整理等工作,共筑疫情防控安全堡垒。
在2021年9月的金堤河防汛抢险工作中,21名少数民族群众第一时间请战,24小时不间断巡堤查险、记录水位,和汉族群众共同践行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信念。
“我们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一项重大系统工程来抓,健全体制机制,细化政策举措,确保党中央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张秋镇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张秋镇党委书记孙新宇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