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流进田间地头

——李海务街道“金融管家”试点工作初探

■ 贾新伟 宋祺圆

“近来行情不好,资金紧张,这笔贷款可算是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了。”9月1日,诚信机械公司负责人谭志涛的心情终于“阴转晴”。

原来,聊城农商行李海务支行了解到他的困境后,向其发放了30万元贷款。

作为“金融管家”试点,度假区李海务街道通过“辖区银行+”模式,创新金融服务方式,促进政金企合作共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让“金融活水”流进田间地头。

从广覆盖到全覆盖

“党建共建后,没想到银行会给我们提供这么细致的服务。”河洼村党支部书记安长玉说。

李海务街道办事处和农商银行李海务支行联合,探索整村授信、全街道覆盖工作,为有金融需求的村民集中授信,量身定做金融产品。

“在党建共建村,我们依托党支部办公室、小超市、农资站等,建立普惠金融服务站。”农商银行李海务支行经理孙立广说。该行发挥信e贷线上办理、随用随贷的优势,为大棚蔬菜种植、家禽养殖、农资生产销售、商贸流通、机械加工等10多个行业、1000余户经营者提供绿色信贷服务。目前,农商银行李海务支行已与河洼村、谭庄村等8个村庄建立党建共建关系,共同开展主题党日、党员义工等活动,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在党建共建村,我们将对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适龄人群,全部给予基础授信额度,实现普惠金融由‘广覆盖’向‘全覆盖’转变。”农商银行李海务支行行长杜云说。

从人才短缺到专业服务

“辖区银行+”模式下,农商银行李海务支行与街道开展了挂职交流。

“挂职交流可以充分发挥金融从业人员的优势,为本地产业项目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金融参考。”挂职李海务街道经济发展办公室副主任的杜云介绍,一方面,金融人才可协助地方政府做好基础金融服务,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另一方面,挂职交流可有效支持乡村特色农业、特色园区、农产品加工区等基础建设,推动农业产业链发展。

“我们将创新银行、政府、村庄合作模式,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形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合力。”李海务街道党工委书记王永鑫说。

从手续繁琐到绿色通道

近日,农行聊城分行东昌府支行向谭庄村金水种植合作社发放了鲁担惠农贷300万元,为谭庄村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除农行聊城分行东昌府支行之外,农商银行李海务支行也发放鲁担惠农贷2户,共420余万元。李海务街道与银行建立了联合风险承担和“白名单”机制,为合适的企业开辟贷款业务审查的绿色通道,快速及时地帮助企业获得融资。

“李海务街道办事处与金融服务机构、省农担聊城管理中心签定了政银担合作协议,开创了财政金融协同支持‘三农’发展的良好局面。”该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王建泉介绍。

创新举措,成效显著。李海务街道自实施“金融管家”服务以来,累计走访企业39家、农户200余户、专业合作社4家,授信农户400余户、1400余万元。截至8月底,辖区内39个村贷款户数超过1040户,各项存款余额14.22亿元、贷款余额2.13亿元。

2022-09-06 ——李海务街道“金融管家”试点工作初探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8110.html 1 “金融活水”流进田间地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