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蚱“种”在大棚里

王喜军在察看飞蝗生长状态

■ 文/图 本报记者 苑莘

9月5日上午,莘县徐庄镇八里庄村村头,一片片青纱帐里藏着4座不一样的大棚:大棚上罩着黑色的防晒网,大棚四周的白色防护网上满是网眼。拉开“拉锁门”走进去,里面没有平常大棚里常见的绿色蔬菜,反而惊起了密密麻麻的虫子四散逃窜。

这些满棚乱跳的虫子便是飞蝗,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蚂蚱。“我们这4座棚一样大,每座棚的面积是500平方米。在棚里控制好温度,45天就能养殖一茬,每茬能收550公斤到600公斤。”八里庄村党支部书记王喜军说,20天前,大棚里的第一茬飞蝗卖到了每公斤50元。

飞蝗养殖是八里庄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进的新产业。“前段时间,镇上组织我们这些村党支部书记到乐陵学习,我看到飞蝗养殖的效益非常可观,就决定建棚试养。”王喜军手拿两只蚂蚱,面露笑容,“撒一次种可以收10年,养殖蚂蚱算得上是‘铁杆庄稼’了。”

说话间,管区书记杨亚江也赶到了,当天上午他已经看了好几处蚂蚱棚。“虽然第一茬的效益挺好,但咱们这里是第一次养这东西,勤看看心里踏实。”杨亚江负责的管区里,八里庄、纸坊村、罗屯村都建了蚂蚱养殖棚,为了摸清飞蝗养殖的效益,他多次向亲戚朋友打听,如今,他已熟练掌握飞蝗养殖流程。

“玉米田里打药时,要注意不要离太近,这种蚂蚱的抗药性很差。”站在大棚前,杨亚江说。他身后就是被“腰斩”的蚂蚱专用饲料——墨西哥玉米。“砍掉半截,还能接着长。”杨亚江表示,即使如此,墨西哥玉米仍然无法满足蚂蚱的生长需求,“500平方米的蚂蚱棚需要配4亩饲料田。”

虽然食量较大,但是养殖蚂蚱的效益还不错。王喜军算了一笔账:4座棚的建设成本约为8万元,每年可以卖10万元左右,扣除蚂蚱种和人工费用,纯收入超过1万元。

“现在几龄了?还有多少天能卖?”杨亚江和王喜军盘算着成本时,徐庄镇党委书记郭继锋恰巧前来察看蚂蚱生长情况。当天,郭继峰还察看了其他村庄的多处蚂蚱棚,安全生产、养殖效益都是他的关注点。

“我们镇没有大棚蔬菜这样的富民产业,村集体经济也比较薄弱。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养殖技术,让这个蚂蚱项目能收到预期效益。”计划以飞蝗养殖破解村集体增收难题的郭继峰说,目前飞蝗养殖项目“首战告捷”,他们将统一核算效益,一旦合适,徐庄镇将全力以赴打造“飞蝗小镇”,让“小蚂蚱”承载起富民“大希望”。

2022-09-08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8221.html 1 蚂蚱“种”在大棚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