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  缩小-   默认o

为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我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纪实

火炬招商发展有限公司聊城市跨境电商产业园暨丝绸之路高科技园区联盟示范产业园

大族元亨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大族元亨聊城智慧显示项目

诺伯特智能装备(山东)有限公司车间

高新财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高新智能制造产研基地项目

山东鲁晟精工机械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车间内对设备进行调试

■ 文/曹天伟 图/吴建正

重点公共场所无线网络全覆盖;登录“我的聊城”App,可实现体育场馆网上预约;水、电、燃气网上交费……在如今的聊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已悄然融入市民的日常生活。

当下,数字经济已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要领域。发展数字经济,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我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插上了“数字翅膀”。

数字赋能产业转型

9月5日上午,在山东宇捷轴承制造有限公司,由企业自主研发的智慧辅助系统准确地把原材料投放到每一个生产工位。过去,轴承生产受人为因素影响,即使同一批次的产品检测参数也不尽相同。宇捷轴承通过开展数字化改造,将影响生产的人为因素降到最低,今年上半年,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左右。

8月3日,2022年数字赋能实体经济山东行轴承产业专场活动在临清市举行。会上,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山东专用设备(轴承)行业云中心进行授牌,中国轴承产业链数字经济总部——云轴联正式上线。以此为契机,当地轴承企业将积极引入人工智能、5G技术,持续更新技术、优化工艺、改进装备、创新管理、升级产品,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数字化转型。

《中共聊城市委聊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制造业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支持企业加快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按照这一要求,我市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引领经济转型中的关键作用,围绕本地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落地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显著的数字经济示范项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截至8月22日,全市实现企业上云924家,累计完成13314家;设备上云8587台,累计完成43054台,超额完成全年目标。截至目前,我市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了CAD、CAM、MES、PDM、ERP等信息系统,在高危或劳动强度大的工序中普遍采用了工业机器人,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企业竞争力。

数字产业化初具规模

9月6日,在东昌府区数字经济产业园区项目现场,塔吊林立、车辆穿梭。一台臂架泵车伸出30多米长的输送泵,将搅拌好的混凝土送到指定位置。该项目规划占地63.2亩,总投资5.92亿元,倾力打造领军数字企业集聚区、高端商务办公商业区和城区南部生活娱乐休闲区,是东昌府区布局打造鲁西数字生态新高地的重点项目。

为加快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能级,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我市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动能、利长远的数字经济重点工程项目,培育壮大新兴数字产业。前不久,聊城16个项目成功入选2022年度山东省数字经济重点项目名单,项目总投资28.76亿元,2022年度计划投资5.41亿元。

山东金蔡伦纸业有限公司申报的纸机节能升级改造项目,计划投资6亿元,对原有纸机进行节能改造,对节能磨浆机、节能真空脱水系统、3600智能生产线、智能复卷分切机进行联网,通过流送DCS控制系统、纸机主传动控制系统、MCC电机控制中心系统、QCS质量管控系统实现设备智能化、数字化,同时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supOS系统,实现运营管理可视化、供应链协同化、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执行数字化、装备制造智能化、跟踪溯源条码化的目标。

汉河(阳谷)电缆有限公司申报的超高压车间数字化改造项目,重点打造数字化超高压生产车间,引入现代智慧供应链,实现电网、制造商、服务机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建设“数字化透明工厂”。

截至目前,聊城有数字经济企业265家,数字经济重点项目113个,2022年6月份软件收入35.21亿元。聊城数据湖产业园、阿里云创新中心·智汇谷产业基地等项目加快落地,初步形成了以数字经济园区为载体,集“政、产、学、研、用”于一体的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聊城数字经济产业形成了以光电线缆产业为主,北斗导航与汽车电子、医疗电子、智能机器人等产业稳步发展,5G集成电路芯片和关键基础材料产业崛起的产业布局。

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以5G为代表的新基建有着“一业带百业”、加速传统企业快速升级、推动创新创造的加持效果。

我市积极抢抓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重大机遇,加快推动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构筑未来发展战略性新优势。目前,全市4G网络基本实现全域覆盖,城市地区家庭基本具备光纤接入能力,家庭宽带接入能力达1000M。截至8月31日,全市新建并开通5G基站2504个,累计开通6734个,主城区、县城核心区、乡镇驻地已基本实现5G信号的全覆盖,正在向农村地区逐步延伸。

在工业制造、民生服务、城市综合治理等10大领域,我市培育了聊云数据湖5G应用体验区、东阿阿胶5G智能体验工厂、中通客车“5G+无人驾驶”等一批成熟的5G典型应用场景。全市在用总物理机架192个,集成物理云计算节点30个,可开通480台虚拟机,现有物理服务器495台,计算能力4.7亿亿次每秒,综合PUE值1.39,总存储能力达到184PB,具备存储和算力的协同优势。数据中心机房基础能力实现等保三级,运营能力取得IDC、ISP、ICP、CDN等资质,等级达到T4级别。26项市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已下达立项文件,支持日发纺机实施“驱控一体化智能织机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批准依托莱柯智能机器人建设“聊城市工业互联网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

社会数字化治理成效明显

技术的价值在于应用。我市坚持以应用为核心,推动大数据与政府管理、政府决策、公共服务等方面融合应用,通过促进数据开放共享,使政府治理行为更加科学高效,让职能部门决策更具超前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在公共服务方面,加快市一体化水利感知体系、立体数字化智慧灌区项目、彭楼灌区管理“一张图”项目建设,确保有防汛任务的大中型水库实现主要入库河流自动监测全覆盖。持续建设全市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加强医疗健康数据分析开发运用,进一步提升“健康聊城”惠民便民服务平台功能,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32家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已开通网上预约挂号功能。推进智慧旅游云平台建设,接入31家重点景区、文博单位,实现了文旅重点区域大数据信息化集成与联动;开通海源阁数字图书馆,录入文学、艺术、历史、教育、农业、医学等22大类电子图书150万种,打造了公共文化云平台。建设不动产登记“一网通办”平台,整合全市各级不动产登记信息资源,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多级办理,实现了不动产登记全市“一网通办”、不动产登记数据统一上报和部门间信息共享。建设聊城市智慧金融服务平台,以数字化智能服务打通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最后一公里”。搭建智慧工地监管服务平台,完成42个示范项目的信息更新工作,基本实现全市房屋建筑和市工程规模以上项目达成智慧工地一星标准(A)。开发县级“一站式”服务平台引进人才生活补贴申请审核功能,下放系统管理权限,实现人才政策精准推送、需求在线提交、业务网上申报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事项“一网通办”。

在政府管理方面,加强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梳理形成数据供给和需求两张“清单”,推动实现数据精准共享、规范应用;建立公共数据资源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搭建数据治理平台,试点推动县级数据节点建设,汇聚国家、省、市、县政务数据资源,促进数据跨层级、跨区域共享应用。

2022-09-09 ——我市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纪实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8301.html 1 为高质量发展插上“数字翅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