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芯”而行
——莘县“四链”共育建起种业“生态圈”
■ 文/图 本报记者 王军豪
本报通讯员 刘冠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基。
“我们从完善种业全产业链入手,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引进并培育了一批骨干龙头企业,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9月9日,莘县农业农村局一级主任科员占丁峰介绍。
作为粮食生产大县和瓜菜菌种植大县,莘县聚焦聚力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创新推进种子种苗研发链、繁育链、推广链、服务链“四链”共育,在希望的田野上建起了种业“生态圈”。
政企合作 多元互动
做深种子种苗“研发链”
今年,燕店镇范海村种植户刘增伟的金蜜甜瓜喜获丰收,每亩收入比往年提高30%以上,这要归功于位于鲁西种苗谷的莘县农发庆丰种业有限公司为其提供的瓜苗。而在鲁西种苗谷,像农发庆丰一样主营种苗研发、生产的企业还有很多。2020年,莘县率先启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两年行动计划,鲁西种苗谷被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截至目前,鲁西种苗谷已入驻旭日、豪达等种子种苗企业20余家,年优质种苗繁育能力达到6000万株。
鲁西种苗谷依托县属国企——莘县农业农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建成,配套建设实验室和专家公寓,购置引入数字化育苗设备,可提供种子研发、种苗繁育、示范种植、质量鉴定、展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搭建了种子种苗研发的“一站式”平台。
政府建好平台,企业当好主角。莘县深入推进“政府+院校+企业”三方联动,县政府先后与山东省农科院、聊城市农科院达成协议,依托旭日农业科技公司成立山东省农科院(莘县)蔬菜产业技术研究院、聊城市农科院莘县分院,联合打造“产学研用”创新综合体。鑫丰种业、莘州种业等种子企业先后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等达成合作协议,联合建设蔬菜育种合作基地、玉米育种工程实验室等研发平台16个。
规模托管 互利增收
做实种子种苗“繁育链”
今年2月,莘县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国家级小麦制种大县,这有助于莘县加快小麦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步伐,提高基地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小麦供种保障能力。6月,莘县又被省农业农村厅确定为区域性瓜菜良种繁育基地。莘县抢抓政策机遇,创新推进种子繁育与大田托管深度融合,普遍推开“公司+合作社+农户”大田托管模式,全县繁种田托管面积达到3万余亩,种子繁育、粮食保供与农民增收实现协同共赢。
在莘县,借助规模化、集约化种植,繁种企业直接对接生产商,省去了中间环节,合计每亩节约成本200元以上。莘县充分发挥繁种企业技术优势,每5000亩托管项目明确一名农化专家,每150—200亩明确一名小社长,托管地块实现专业化、精细化管理。
畅通渠道 打造品牌
做精种子种苗“推广链”
除了鲁西种苗谷外,莘县还建设了鲁西设施蔬菜品种地展园,通过鲁西地展优质品种推介会累计展示示范蔬菜品种1.1万余个,筛选出适合本地春季设施种植的优良蔬菜品种1100个,成为全县蔬菜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的重要平台。
莘县充分发挥优质种子种苗示范引领作用,积极搭建种子种苗发布平台,畅通农业生产供销一体链条。大力发展“商超市场+育苗基地+种植农户”订单模式,农业生产实现统一育苗、统一品种、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目前,全县已建设智能化育苗基地21处,年产优质蔬菜种苗20亿株、产值达到20亿元。
在莘县,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远赴广西、安徽、海南、云南开展嫁接技术服务,每人每天劳务收入达三四百元,他们就是“嫁接工”。莘县充分发挥种苗繁育嫁接技术优势,积极推动“劳务+技术+种苗”多向输出,承接国内外蔬菜育苗嫁接业务,已有3000余名“嫁接工”赴外地开展技术服务,全面打响莘县种子种苗品牌。
优先支持 多维保障
做优种子种苗“服务链”
今年5月,莘县农业农村局以种业企业为主体,开展了小麦制种田田间检查工作。检查中,专家们对制种企业的繁育基地小麦原种田和良种田的长势长相、隔离措施、去杂情况、病虫害防治、田间档案及技术措施等内容进行全面检查。对不达标的种子基地一律做出报废处理并予以通报,为小麦稳产、增产打下坚实基础。
莘县坚持政策支持与有效监管并重,全力打造种子产业发展良性生态,护佑种子企业茁壮发展。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种子种苗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督导调度。创新优化种子企业审批流程,探索推出种子行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设立种子行业“全链办”专窗,压缩材料目录32%,精简审批环节56%。严格种子生产企业跟踪监管,逐一建立生产经营信息台账,常态化开展种子种苗行业高质量发展暨种子打假攻坚行动,强化种子行业自我管理,组建成立了种子行业协会,主动开展种子企业信用等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