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来的幸福
——闫寺街道冯庄村土地流转小记
■ 本报通讯员 张之超
“家里原来有18亩耕地,我们一家都被‘拴’住了。现在土地流转了,我们都有时间出来打工,收入比原来多了很多,生活更有奔头了。”9月3日,在位于嘉明开发区的一处建筑工地,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冯庄村村民付茂台正在熟练地将建筑废料打包装车。
付茂台介绍,他一家9口人,土地流转之后妻子在家照顾父母,付茂台及儿子儿媳均外出打工,年收入比土地流转前增加了20余万元。
冯庄村共有2260人,耕地3840亩,平均每户有5—6块耕地。地块多、地梗多,村民浇地施肥时需要往返3、4公里,造成了土地浪费、经营成本增加。
该村切实把土地流转作为促增收、促发展、促效益的重点来抓,有力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
土地流转前如果村民自行耕种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每亩可产出1400元左右的收入,再除去化肥、农药等基本投入,每亩地净产出仅为900元左右。通过土地集约化流转,现每亩流转费增加到1200元,仅冯庄村一个村,就通过土地大规模流转获得了流转费190余万元,极大地增加了村民收入。
不仅如此,冯庄村还通过土地流转释放了劳动力,让村民过上了一手领租金,一手拿工资的生活。致富渠道的增加,让冯庄村村民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近一半村民在城区购买了楼房。2013年时,冯庄村全村仅有私家车40辆左右,截至2022年初,全村共有私家车超过600辆,几乎家家户户的年轻人都开上了小轿车。
土地整合后,冯庄村实现了特色农作物的规模化、连片化、机械化种植,大大节约了承包方的机械作业费用,生产经营效率提高了15%以上。
“土地流转政策的出台,我觉得这是家乡给了我一个实现中药材种植梦想的机会。”村民冯冠文选择在家乡成立久久中药材种植公司。现在,他正在筹划扩大示范园发展,使“农、文、旅、技、工、贸”有机整合,建成集产、学、研、销、科普、观光、康养于一体的示范性高科技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以久久中药材种植公司为引领,闫寺街道打造了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推动建立道地药材全产业链环节权威标准,并通过终端导流,结合中草药原料供应基地试点,打造美丽乡村体验基地。
编后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
一手领租金,一手拿工资。土地流转,给了农民多样化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农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为跳出一亩三分地小农经济模式对农业、农民的束缚,打破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东昌府区闫寺镇冯庄村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将过去紧紧攥在手心里、视为“命根子”的土地,转包给有实力、善经营、会管理的专业合作社和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发展特色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让农村劳动力得到释放,农民增收渠道更加多样。同时,规模化的种植让特色优势农业发展也有了更广阔的空间、更有后劲。
实践证明,土地流转既能提高产出效益,还能降低耕作成本;既让群众得了实惠,村集体还从中受益,是实现农民增收的源头活水。土地流转让农民在“华丽转身”的同时,农业经济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农村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呈现出一派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