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多可能

——临清市实验小学以匠心精神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身着汉服踏歌行,校园吹来“中国风”

新学期,开启明礼启智第一步

■ 杨先博 唐玉红


暑散凉生,辞夏迎秋。漫步在临清市实验小学校园,树木葱茏,百花飘香,雏鹰纷飞的“飞翔”雕塑,灵动美观的水景喷泉,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临清市实验小学秉承“快乐一点、文明一点、进步一点”的校训和“培养和乐尚美、臻于至善的现代小公民”的育人目标,不断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教学质量,以严谨的管理、纯正的校风、优异的实绩,书写了学生人人出彩、学校人人喝彩的高质量发展篇章。学校先后获得“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山东省教学示范校”“聊城市规范化学校”等荣誉称号。


减负增效

挖掘课程建设新“生长点”


“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临清市实验小学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转变思路,创新方法,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行动,推动“双减”工作扎实有序开展。

文化立于行,而化于心。“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双减’政策能否有实质性收效的关键。”临清市实验小学校长郭守峰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临清市实验小学重新制定了学生作业管理方案,合理确定各学科作业比例,严控书面作业总量,设计分层作业、实践作业,实行弹性作业,让学生喜欢作业、自主学习。同时,创新“自选作业+特色社团”的课后服务实施路径,着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破解“作业管理”难题。

课后服务是学校教育的延伸,这里不仅有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还有特色社团的倾情打造。学生可以自选“菜单”,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地”,肆意地成长。

临清市实验小学充分挖掘课后服务课程建设的“生长点”,打造丰富多彩的校园特色社团,满足学生多元成长需求,真正做到减负增效。结合当地特有的运河文化,学校构建起延时服务课程体系,从人文与科学、运动与健康、阅读、艺术、科学等5方面加大课程开发力度,开设了茶艺、旱地冰壶、篮球、足球等22种校本课程。

“课后服务不仅要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还要有规划、有质量,整体考虑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校里面‘自由呼吸’,既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又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郭守峰说。


领航赋能

加速青年教师成长


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关键在教师。临清市实验小学积极引领教师主动发展,为教师赋能,让教育出彩。

抓实教研活动,努力挖掘教师潜能。各学科组每周如期开展课例研磨、小专题研讨、跨学科融合等教研活动,让老师们在互相探讨中取长补短、借鉴经验,从而激发了教研活力。老师们在教育的路上一路探索,一路成长,向“智慧型”教师不断迈进。

从科研开始,打造教师成长支撑点。学校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撰写论文,以科研促教学。除了省、市级课题申报,学校还实行校级小课题研究,做到人人有课题。课堂、课程、课题有机结合,形成三位一体,走出符合学校实际的教育科研特色之路。

实施“青蓝工程”,借助校内资源加速成长。学校举行“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引导新入职教师要多向“师父”和其他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并全力为青年教师提供机会、搭建平台,加快青年教师成长速度。定期举行青年教师说课、演课、汇报课等活动,让青年教师与老教师心手相牵、教学相长。


幼小衔接

抓好学生成长“过渡点”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是孩子正式接受知识教育的起步阶段,减缓幼小衔接坡度,让孩子顺利过渡,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作为山东省幼小衔接试点单位,临清市实验小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在2021秋季学期之始,便以养成教育、学科素养、家校协作为抓手,做好学生习惯过渡、知识过渡、能力过渡、心理过渡的四个成长“过渡点”,统筹推进幼小衔接工作。

做好习惯过渡。小学是培养习惯的关键阶段,以一二年级为黄金时期。一年级作为幼小衔接的主战场,需在此时期打好习惯养成的良好基础。临清市实验小学从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两方面着手进行培养教育,学习习惯主要从课堂上学生的坐姿、站姿、学习用品的摆放、执笔姿势等方面进行培养和规范;行为习惯主要包括队列队形、校园文明礼仪等方面。学校还组织了学习与行为习惯展示活动以及队列队形比赛活动,两项活动不仅是对学生习惯培养的成果验收,更是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学习态度的有效方式。

做好知识过渡。学生进入小学后,学校及时帮助学生从幼儿园以游戏活动为主向以课堂教学为主进行转变,为学生提供探究性、体验式学习。为此,临清市实验小学一年级老师们在学科知识教学方面下功夫、勤钻研,每个学科都形成了独特的教学实践体系,旨在给学生带来生动活泼的课堂。语文学科方面,通过诗歌韵律诵读、趣味吟唱、手指操、晨诵课堂等多种方式为课堂带来新活力。数学学科方面,以数学口诀吟唱等方式使原本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有趣。音乐学科方面,教师在教唱歌曲的基础上融入手势舞,边做边唱,动静结合。该校组织开展红色歌曲合唱比赛等活动,在孩子幼小的心中根植红色基因,并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展示空间。体育学科方面,在体育课程中融入队列队形训练,让学生在户外活动的同时能够有纪律约束,在严中乐,在乐中严。美术学科方面,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画等方式去表达不同图案样式,感知图形的变化与组合,使学生们体验了美术设计制作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做好能力过渡。进入小学后孩子不再像在幼儿园时期,吃喝拉撒老师全部照管。为此,在幼小衔接期,学校着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

做好心理过渡。幼小衔接期的孩子正处在第二个逆反期,家长对孩子低幼时期的“包容”“谅解”,使得孩子比较“自我中心”。一旦孩子进入小学,家长对长大了的孩子的态度略有不同,会让孩子无法接受。因此,临清市实验小学一直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做好家校协同,认真帮助孩子超越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让他们逐渐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临清市实验小学作为试点单位,一直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不断探索,形成了初具雏形的教学模式。”郭守峰说。


立德树人

扎实推进全员育人导师制


临清市实验小学基于“双新”教育改革背景,本着“以生为本”的理念,聚焦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全员育人导师制,探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精准指导机制。

临清市实验小学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把育人责任落实到每位教师身上,做到人人有育人目标,人人承担育人责任,切实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认识和发展自己,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化品质健康发展。学校导师采用家访、家长来访、电话访谈等形式与受导学生家长沟通,取得了家长的信任、支持和理解,使家长确立了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了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了科学教育子女的水平。

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施,增进了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建立起家长认同的家校交流平台。通过与家长、学生及时交流、沟通,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增强自身的育人责任感。

如今,在卫运河畔,一颗耀眼的教育新星正冉冉升起。这里,童真洋溢、欢声笑语、朝气蓬勃;这里,老师用爱呵护纯真,用智慧孕育成长,让每个孩子精彩绽放,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2022-09-17 ——临清市实验小学以匠心精神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8796.html 1 为学生成长创造更多可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