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副刊
放大+  缩小-   默认o

传统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画说”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策划:聊城市文化馆 绘制:孙宝欣

编者按


从早期农耕社会中逐步完善的二十四节气,集天时、物候、节令、民俗于一身,魅力无穷,至今仍然散发着无可比拟的迷人的文化气息。其丰富的内涵和物象,让人们不断感知生活的精彩和喜悦。本报和聊城市文化馆一起推出的“二十四节气”专题副刊,“画说文释”文化之美,与各位读者共同体味节气之趣。

今日秋分,残暑终,昼夜平。

秋分是一个让农民最安稳、最踏实的节气。因为适时和美好,被定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此时的乡间,玉米高粱,满地金黄。喜笑颜开的人们忙碌着,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秋分,也是一个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日子。无数诗人词客,站在秋分的高岗上,写尽三秋的月缺月圆,写尽人生的悲欢离合。让我们跟随他们,在文字里遇见最美的秋分。


恰今日,平分秋色


■ 陈赫


“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每年的9月23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时,进入秋分节气。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六个节气,秋季第四个节气。秋分日居于秋季九十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我国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称降分。在秋分时节,秋高气爽,遍地红枫,枝头桂花,别是一番姹紫嫣红。面对如此美景,自然是少不了古诗词的相伴。

“琴弹南吕调,风色已高清。云散飘飖影,雷收振怒声。乾坤能静肃,寒暑喜均平。忽见新来雁,人心敢不惊。”琴声响起,弹起古老的南吕调,那悠远的琴声,伴随风色隐隐,随着秋意渐浓,已经飞上高远的天空。朵朵白云,径自飘摇而去,雷声沉闷低回,不再像夏天那般容易震怒了。每当秋分时,似乎一切都将慢慢归于寂静,寒气和暑热彼此均衡。忽然看见天空飞来一排大雁,人们的心情怎能不受到秋的惊扰呢?

唐代诗人元稹,给世人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千古佳句。在这首《秋分八月中》里,诗人用抚琴的方式,迎接这个节气的到来,感受秋分之意。尤其是这首诗的尾联,以大雁南飞的描写,意味着秋天已过半,更意味着人们对于时光的一种叹息之情,读之令人不禁动容。也体现了诗人一贯的诗风:辞浅意哀,仿佛孤凤悲吟,极为扣人心扉,动人肺腑。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天真的是让人感觉悲凉的季节吗?未必是这样吧,轻微的寒冷正是最让人感觉舒适的天气。碧绿的荷叶虽然快要落完了,但是粉红的荷花却还在盛开,新长出的荷叶就像最小的铜钱那么大。

宋代诗人杨万里,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在《秋凉晚步》一诗中,描述了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傍晚散步的所见所想。当其他人都在伤感枯败的芙蕖的时候,诗人却看到了犹生的小叶,充分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秋天不仅仅有萧瑟的风,同样也在孕育着新的生命与希望!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秋分与中秋,常常是并行的。在苏轼的《阳关曲·中秋月》里,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乐事,同时也抒发了相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当年当夜推想次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

这是一个太阳月亮两相和的日子,天空流泻着和谐和美的天籁之音,大地闪烁着公平公正的天平之美。暧昧的秋云,诡异的秋风,含蓄的秋草,多姿的秋色,给诗人以灵感,给词客以情怀,给闻到香的人以香,给触到风的人以风。在此刻,让我们打开一卷诗词,遇见最美的秋分吧!


秋天的列车在此卸下富足 (外一首)


■ 翠薇


收割后的田野一角

除了停歇着几处秋风

还堆着大片玉米的金黄


大嫂们穿红着绿

正把玉米穗装入袋子,垒成粮垛

一层阳光摞着一层玉米

秋天的列车在此卸下富足


田野用空旷抬高天空

这一处醒目的风景

场景熟悉到

以为其中的人,有一个

就是从前的我

唤醒让我涨潮,心旌摇曳


秋光照耀着不肯离开的事物

路过临清八刘

我一下子,拽出来记忆的衣襟


刚刚成熟的秋天


黄栌、五角枫与银杏

在雾气中升腾,金黄和暗红

屏息静气,按兵不动


空中有一只手,将桂花遍洒

扰乱潭水的安静

迭迭香在岸边小巧伶俐

开出更多妩媚


我用意念推开眼前的凉意

夜来香、百日红,花苞里都积攒着

大大小小的花种子

我捡拾了一些

每一粒,都是刚刚成熟的秋天


民谚里的秋分


█ 聂难


人们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对秋分时节气象、气候的观测,总结出了许多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民间谚语。

“秋分秋分,昼夜平分。”这是描写昼夜等长的民间谚语,说的是到了秋分节气这天,出现昼夜平分,白天和晚上一样长。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被认为是昼夜均等,寒暑平衡的中间点,是“平分秋色”之时。但全国各地的温凉更迭大不相同。秋分时节,北方已不是新凉,而是轻寒。而塞北秋分时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对于江南而言,通常是“冷至春分,热至秋分”。

关于秋分,中国古代的民谚里用十二个字将它分成三个阶段,即所谓的“秋分三候”: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不再打雷了。古人认为,雷电乃龙所为。春分雷乃发声,秋分雷始收声。而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非常契合雷电的起止时间。秋分二候“蛰虫坯户”,蛰虫们并非完全封闭门户,而是把洞穴垒得结实一些,洞口开得再小一些,等到天寒再封堵洞口,“闲人免进”,安然过冬。秋分三候“水始涸”,不是水体都干涸了,是说夏雨遗存的积水逐渐干涸。秋季降水锐减,河流舒缓了,流水不再湍急,秋气之美,便常在于水之静美。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分,均分了昼夜,平分了秋天,也带来了丰收。因此,秋分也是个五谷丰登的时节,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满眼的金黄和丰收的喜悦。农谚云:“稻黄一月,麦黄一夜。”“秋分无生田,准备动刀镰。”“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秋季降温快的特点使“三秋”(秋收、秋耕、秋种)大忙,显得格外紧张。所以,民间还有一句俗语:“秋忙秋忙,绣女也要出闺房。”秋分时节,正值秋收之际,秋收作物主要是稻谷、玉米、棉花、烟叶、芝麻等。要及时抢收秋熟作物,避免遭受早霜冻和连阴雨的危害。

秋分是农民们喜迎丰收的幸福时刻,也是最紧张最忙碌的抢种季节。华北地区有农谚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谚语中明确了该地区播种冬小麦的时间;“秋分天气白云来,处处好歌好稻栽”则反映了江南地区播种水稻的时间。农谚“粮食不到囤,管理莫松劲”说的是秋收作物成熟收获期间常会遇到阴雨、大风、冰雹等恶劣天气,导致作物早衰、倒伏、发芽、霉变等,造成丰产不一定丰收,所以应强化管理,并丝毫不能放松。类似的农事谚语还有“粮食没到手,管理不能松”。此外,人们把对秋分节气的禁忌也总结成谚语,如“秋分只怕雷电闪,多来米价贵如何”。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下雨以后,天气越来越凉爽,可是,秋分这天下雨,会有什么预兆呢?谚语说:“秋分有雨,寒露凉。”也就是说如果秋分节气这天下雨,那么半个月以后,到了寒露时节,天气就变凉了。而谚语:“秋分有雨天不干。”说的是如果秋分节气这一天出现降水,那么天气不会干旱,预示着近期秋天阴雨不断,雨水连绵。“秋分雨多雷电闪,今冬雪雨不会多”则说的是如果秋分这天下雨,而且电闪雷鸣,那么预示着冬天雨雪不会多,是个雨雪偏少的季节。

对于农民来说,秋分也是一个预测年景的节气。“秋分有雨来年丰。”如果秋分有雨,则预示着来年是个丰收年,利于农作物生长和丰收。还有的谚语说,不希望这天晴朗无雨。“秋分不宜晴,微雨好年景。”意思是说,秋分节气这天,最好不是晴天,人们不希望这天天晴,而是希望细雨绵绵,这样的话,将是个好年景、好兆头,是个丰收年!

在民间积累的这些谚语,是劳动人民生产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民间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没有天气预报的农耕时代,这些谚语就是长期的天气预测,对过去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被一只蚂蚱温热的秋分


■ 马海霞


小时候我就盼着秋天,庄稼和果树都成熟了,小孩子可以解馋了。特别是中秋以后,地里的庄稼都收割完毕,田野空旷起来,蚂蚱失去了庄稼的庇护,很容易被发现,雌蚂蚱也到了产卵的时候,格外肥硕。

这时我总盼着爷爷收工回家,因为他一进门手里必然攥着一串肥美蚂蚱,一个个肉乎乎胖滚滚的蚂蚱在狗尾巴草上串得整整齐齐。奶奶是做这种小吃的好手,她接过蚂蚱,用开水一烫,顺手摘了翅膀,撒盐腌制一会儿,下油锅里一炸,香味即刻迸出。

我有时等不及蚂蚱腌制好,便央奶奶做给我吃。奶奶便用筷子夹一只蚂蚱放在炉火边上烤,烤好的蚂蚱金黄酥脆,咬一口唇齿生香。

爷爷喝酒时不要下酒菜,他只需捏一根蚂蚱腿,喝一口酒,把蚂蚱腿放嘴里咂巴一下,二两酒喝完了,蚂蚱腿还在!爷爷说真正喝酒之人不吃酒肴,那些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的其实只是吃客。

爷爷是真正的喝酒之人,一根蚂蚱腿便够了,而我不喝酒,一整盘蚂蚱也吃得下去。

邻居孙爷爷从不逮蚂蚱,他说他“逮”功不如爷爷好,总逮不到,久而久之便懒得逮了。奶奶说孙爷爷净胡说,他懒是真的,一次逮不住便无心再逮,找个向阳坡躺下晒太阳去了。而爷爷满草丛找蚂蚱,为了逮一只肥蚂蚱能从东坡追到西坡。原来爷爷逮蚂蚱的“智慧”,不过是把所有休息的时间都用在逮蚂蚱上了。

有一年秋天,爷爷干活伤了腿,在家养伤,这年秋天我很少吃上蚂蚱,因为我不会逮,偶尔能逮住几个,个小儿还没肉。

记得那是一个秋分的早上,爷爷坐在北墙边眯着眼晒太阳,我突然发现离他不远的墙上趴着一只蚂蚱,约六七厘米长,因为天凉了,它缩在墙上一动也不动。我不敢逮它,生怕被它后腿上的锯齿划伤。我悄悄拽了拽爷爷的衣角,爷爷示意我过去逮住它。他说秋后的蚂蚱,蹦不高,很好逮。

我猫着身子走过去,用手一下扑住了它。我让奶奶把蚂蚱放火上烤熟了,午饭时,我给爷爷倒了一盅药酒,把那只仍旧温热的蚂蚱递给了他,并说我自己亲手逮的蚂蚱我可咽不下去,让爷爷当酒肴。

那天,爷爷一个劲儿说我长大了,祖孙俩来回推让蚂蚱,结果一不小心,蚂蚱掉在了地上,还没等我弯腰捡呢,家里的芦花鸡飞奔过来,一下啄走了。我心疼得眼泪汪汪,爷爷说,没事儿,芦花鸡吃了也是长肉,等它长肥了,就宰了吃肉。

谁知,下午我放学回家,就见那只芦花鸡已经炖好摆在餐桌上了。奶奶直埋怨爷爷败家,那只芦花鸡正下蛋呢。爷爷说,秋分种麦正当时,一家人在地里忙耕种,做点好吃的犒劳一下大家,吃好了才有力气干活。

爷爷把两只鸡腿都留给我吃,说我年纪小,多吃点,快点长大,好帮家里干活。

多年后,我才知道那只蚂蚱在爷爷心里的分量,他的孙女长大了,懂得心疼他了,这件事对爷爷来说简直比过年还高兴,值得好好庆祝一番。

那年秋分里的一只蚂蚱,温热了爷爷的秋天,也温热了我的回忆。

2022-09-23 1 1 聊城日报 content_19082.html 1 传统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