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磨砺锋利出 万千涓流终成海
——中共聊城市委“山东这十年·聊城”主题新闻发布会侧记
■ 本报记者 王培源
十年时间,一柄宝剑可精心磨制,涓涓细流能汇成大海。
对聊城来说,十年来,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转变,加快高质量发展其势已成。
9月26日上午,中共聊城市委“山东这十年·聊城”主题新闻发布会在市融媒体中心举行。市委书记李长萍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百顺回答有关提问。
作为山东省蓬勃发展大家庭的一员,聊城这十年来走过了极不平凡、极不寻常的历程。聊城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持续抓好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保稳定等各项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加快迈上高质量发展轨道,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勃勃生机与活力。
一系列数据最有说服力:全市生产总值由2012年的1510亿元,攀升至2021年的264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2012年的2.2倍;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12.7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8.7个百分点、达到48.3%,“四新”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32.4%……
回首党的十八大以来聊城的3600多个日夜,每一分每一秒,都镌刻着奋斗者的足迹,闪烁着追梦人的身影。650万勤劳善良的聊城人民贡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用心写下浓墨重彩的壮美诗篇,深情奏出气势恢宏的动人乐章,彰显了跨越时代的磅礴伟力。
聊城这十年
产业转型造就动能转换的生动实践
长期以来,聊城的产业结构偏重,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达70%,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多,对传统发展模式依赖严重。特别是近年来,土地、环境、能源等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发展难以为继,让聊城深刻体会到“成长的烦恼”。
“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发展的‘笼子’空间有限,如果旧鸟出不去,新鸟就进不来,必须下决心‘腾笼换鸟’。”李长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我市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淘汰散乱污企业3238家、落后燃煤发电机组207.6万千瓦、燃煤锅炉1952台,关停电解铝产能53万吨、焦化产能60万吨、钢铁产能514万吨,煤炭消费量下降232万吨,单位GDP能耗下降近20%。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品和技术。对这句话,聊城有深切体会。
聊城工业基础扎实,产业体系完备,拥有国家统计的41个行业大类中的32个,形成了有色金属及金属深加工、绿色化工、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十大制造业产业,信发铝电、鲁西化工、东阿阿胶、中通客车等一批骨干企业拥有较高市场占有率……这些都为聊城坚定不移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向优质产品、先进技术要效益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市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定不移实施制造业强市战略,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产业特色化、高端化、集聚化、绿色化发展明显加快,东阿阿胶、冠县钢板等5个产业集群入选省特色产业集群,金帝精密机械、阳谷华泰等8家企业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坚持把现有企业作为聊城发展的根基,鼓励支持企业加快技术创新、技改赋能、数字化转型进程。近年来累计实施投资500万元以上制造业技改项目1400余个,制造业技改投资平均增速超过24%,传统优势产业正在焕发蓬勃的生机。
淘汰落后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最终还是要培育壮大新动能。我市在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中,坚持创新引领,成立了聊城产业技术研究院,持续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创新平台体系更加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11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到48.6%;研发投入占比由2012年的1.83%,提高到2020年的2.95%。大力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企业上云数量超1.3万家,先后建设了智慧东昌、河姆渡工业互联网、数字产业创新中心等项目。2021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达到85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2017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动能加速转换,产业加快转型,离不开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我市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关键一招,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着力打造近悦远来的营商环境,在全省率先实现“一链办理”四级通办,企业开办最快20分钟办结,新建商品房“交房即办证”,工程项目“拿地即开工”,市场主体总量十年增长3.5倍。
聊城这十年
发展路上彰显牢记嘱托的使命担当
十年来,聊城发展取得的一切成绩,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舵领航,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方向,在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的殷切期望,也是聊城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
“聊城境内黄河全长59.51公里,黄河支流金堤河全长80.8公里,经济社会发展与黄河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立足地方实际,发挥特色优势,努力在服务和融入黄河重大国家战略中更好展现聊城作为、贡献聊城力量。”李长萍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我市积极营造良好水生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百里生态长廊和北金堤水利风景区,建设了1800亩防风固沙林和640亩水土保持林,还耕土地1885亩,去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同比提高30个百分点,成功创建24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全力保障黄河水安全,建成聊城黄河下游标准化堤防,在全省率先出台综合性节水激励政策,实施了全省任务最重、投资规模最大的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位山灌区被评为“全国灌区水效领跑者”。激发经济发展“绿能量”,有43个项目列入省级黄河战略重点项目库,着力打造“企业带动行业、行业带动园区、园区带动区域”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打造文化“两创”增长极,紧紧抓住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两大战略机遇,深度挖掘黄河、大运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创排《孔繁森》《强渡黄河》等文艺作品,打造了“奔腾的黄河”文化惠民品牌,孔繁森同志纪念馆被纳入文旅部首次发布的10条黄河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
“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重要指示要求,立足聊城资源禀赋,围绕‘让农业更高效、让农村更美丽、让农民更富裕’的目标,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聊城特色板块。”张百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突出产业支撑,绘就生产美的乡村画卷。建成高标准农田618万亩,粮食年产稳定在110亿斤以上;瓜菜菌产量保持在1300万吨以上,莘县瓜菜菌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域之首。农副产品加工朝着千亿级产业集群稳步迈进,农产品网络零售额总量位列全省前5位,东阿阿胶、冠县灵芝、临清桑黄“新三宝”名片逐步打响,“聊·胜一筹!”区域公共品牌声名远扬。
突出美丽宜居,绘就生态美的乡村画卷。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暨路域环境专项治理行动,改厕、改暖、城乡环卫一体化等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和密度分别位列全省第5位和第1位,全市2166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村通硬化路。创新开展“平清种增改”和“家家整洁、村村清洁”自主治理行动,典型经验被农业农村部推广。21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600个市级美丽乡村星罗棋布、串珠成链。
突出共富共享,绘就生活美的乡村画卷。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推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集体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超过80%,今年力争20%以上的行政村超50万元。实施“归雁工程”,茌平区耿店村“棚二代”的创业实践得到习近平总书记点赞,创办全省首家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学院。将94个乡镇卫生院、316个村卫生室改扩建打包申报,扎实开展乡村文明行动和文化惠民工程。
随着聊城积极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省会经济圈等重大战略,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区域融合发展新格局加快塑成,带动了一大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速,综合立体大交通、“五横六纵”现代水网、清洁高效能源、泛在互联新基建等体系加速构建。
聊城这十年
民生答卷写满温暖人心的幸福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十年光阴,落到老百姓的头上,就是过好一年365天里的每一个日子。
“25.85万贫困人口、676个扶贫工作重点村全部脱贫;民生支出累计约3000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012年的1.9倍、2.3倍,收入倍差由2.19缩小至1.84……”李长萍表示,十年来,聊城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努力让发展成果更广泛更公平地惠及广大群众。
这些成果,体现在蓝天上、白云间、碧水中。十年来,聊城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累计改善57.3%,PM_2.5浓度改善65.2%,PM_10浓度改善63%,优良天数增加2.5倍、达到242天,省控以上断面历史性消除V类水体,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我们紧盯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倾注真情实感,投入‘真金白银’,努力以‘为民情怀’加热‘民生温度’,让群众在一件件民生实事中看到变化、见到成效、得到实惠。”张百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具体工作中,聊城重点从“四个最”抓起:
从最基础的工作抓起,让政府“干的事”对接群众“盼的事”。组建新的12345市民热线,累计受理群众诉求达550万余件,办件平均流转时间缩短为2天、办理速度提高10%以上,运行质量在全国、全省处于领先位置。建立市政府常务会议“每月一题”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已有停车难、预付式消费等8个问题得到解决。
从最关注的问题抓起,将群众“表情包”当成工作“晴雨表”。全市350多个小区的房产办证难问题得到解决,惠及近20万户群众,同时大力推广“交房即办证”。主城区新建改建跨河桥梁40余座,打通断头路70余条,新建道路500余公里,在全省率先实行供暖季免费乘坐公交车,日均服务群众达18万人次。启动全域“公园城市”建设,提升改造城市绿地近70万平方米,建设“口袋公园”125个。
从最薄弱的环节抓起,从民生“薄弱点”转到财政“投入点”。十年间,教育支出由41.6亿元提高到104.3亿元。大力实施“全面改薄”,2015年以来新建改建中小学215所、新增学位26.3万个;卫生健康支出由18.8亿元提高到57.8亿元,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增长2.7倍、执业(助理)医师数增长1.9倍,人均预期寿命由76.5岁升至79.6岁。
从最困难的群体抓起,把百姓“困难处”变成政府“贴心处”。十年来,12次提高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实现“翻番式”增长,累计支出超35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防返贫智慧云平台,脱贫人口稳岗就业率居全省前列。全面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10万余名残疾人得到生活保障。
推进各项事业发展,关键在党,关键在人。李长萍表示,十年来,聊城的变化归根结底在于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树导向、提能力、严纪律,以思想解放推动改革突破,以作风转变促进争先进位,干部精神面貌为之一新、工作热情有效激发,为全市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有力保障。聊城将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持续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创造新的更大成绩。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李长萍深情地表示,回顾十年砥砺实践,感悟十年深刻变化,我们不会忘记,是聊城历届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用心血汗水铺就了前进道路,为今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更加不会忘记,是勤劳朴实的聊城人民,始终与我们风雨同舟、并肩同行,给予了无比的信赖和支持,才使我们拥有战胜任何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非凡十年,上下求索前行间,万千涓流已汇成推进聊城前行的澎湃动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聊城将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努力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聊城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和庆祝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